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9-幼幼集成-第58页

也。凡食啖生冷鱼肉油腻之物,以致中脘停痰,皆为食疟。
其候饥不欲食,食则中满,呕逆腹痛,宜去其食,四兽饮;不止,以二陈汤送红丸子;久不止,六君子汤加青 皮、姜、桂。
有疟痢并作者,初用小柴胡加当归、白芍、槟榔以解表导滞;不已,六君子汤加桂枝。
疟后肿,此病极多。胃苓丸、五皮汤下;不消,六君子汤加姜、桂、砂仁,四肢冷者,加附子。
疟后食少黄瘦,不长肌肉者,将欲成疳,
但以平疟养脾丸调之,多服自愈。
有夜疟,此邪在血分,宜麻黄桂枝汤加地黄、红花。不止,以四物汤合小柴胡汤加升麻,提出阳分,用四 君汤加常山、乌梅、槟榔截之。
<目录>卷三\疟疾证治<篇名>入方属性:\x桂枝白术汤\x 治感风而发热疟。
嫩桂枝(一钱) 杭青皮(一钱) 真广皮(一钱) 正川芎(五分) 香白芷(五分) 法半夏(一钱二分)
白云苓(一钱) 漂白术(六分) 家苏叶(七分) 芽桔梗(五分) 尖槟榔(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于未发前二时服。
\x小柴胡汤\x 方见卷二伤寒门。
\x补中益气汤\x 方见卷一保产门。
\x养胃汤\x 治感寒发疟。
草果仁(姜制,五分) 藿香叶(一钱五分) 真广皮(姜汁炒,一钱) 上桂心(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乌梅一粒,水煎,热服。
\x平胃散\x 治寒疟不止,以此截之。
漂苍术(一钱二分) 紫川朴(一钱五分) 真广皮(一钱二分) 炙甘草(一钱) 尖槟榔(一钱)
草果仁(姜汁炒极熟,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清早空心服。
\x六君子汤\x 方见卷二类搐门。
\x柴胡白虎汤\x 治伤暑发疟,但热不寒。
官拣参(一钱) 北柴胡(一钱二分) 片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熟石膏(一钱五分)
净知母(一钱) 炙甘草(一钱) 晚粳米(一撮)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未发前服。
\x胃苓汤\x 方见卷二伤湿门。
\x参苓白术散\x 方见卷三疳证门 \x四兽饮\x 治食疟,和胃消痰。
官拣参(一钱) 法半夏(一钱二分) 白茯苓(二钱) 真广皮(一钱) 漂白术(一钱二分) 老生 姜(一钱) 大红枣(一枚) 肥乌梅(三粒) 炙甘草(五分)
净水浓煎,半饥服。
\x二陈汤\x 方见卷三呕吐门。
\x红丸子\x 治食疟食积,气滞腹胀。
京三棱 蓬莪术 杭青皮 真广皮 真胡椒 白干姜(以上各三钱)
共为细末,早米粉煮糊为丸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一二十丸,二陈汤煎送。
\x五皮汤\x 方见卷二伤湿门。
\x平疟养脾丸\x 不问远年近日,此药不发不截,诚治疟之王道,又擅去疟之良能也。
官拣参(切片,焙干) 漂白术(土炒) 白茯苓(乳蒸) 真广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法半夏(焙)
漂苍术(焙) 紫川朴(姜制) 北柴胡(酒炒) 嫩黄 (蜜炙) 结猪苓(炒) 宣泽泻(炒) 嫩桂枝(焙)
小常山(焙) 大鳖甲(醋炙) 白当归(酒炒) 正川芎(酒炒) 粉甘草(炙) 草果仁(姜制各等分)
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米粒大。每服一二钱,米饮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久疟体虚者,非此莫愈。
\x麻黄桂枝汤\x 治夜疟血分有邪,宜用此发散其血中风寒。
净麻黄(一钱) 柳桂枝(一钱二分) 片黄芩(一钱) 光桃仁(十五粒) 炙甘草(一钱) 大生地(一钱)
鲜红花(五分) 葱白(一茎)
水煎,热服。
\x四物汤合小柴胡汤\x 治夜疟,以此提出阳分。
大熟地(二钱) 大当归(一钱五分) 杭白芍(一钱) 正川芎(一钱) 官拣参(五分) 北柴胡(一钱)
片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炙甘草(五分) 绿升麻(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x加味四君汤\x 治夜疟已出阳分,以此截之。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小恒山(一钱) 尖槟榔(一钱)
肥乌梅(三粒)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发日微温服。
<目录>卷三\疟疾证治<篇名>疟疾简便方属性:小儿凡发疟疾,多有病气。须常烧檀香,以僻其邪,更常熏其衣褓等物,气秽去而邪易除矣。
凡疟药必露者,疟乃暑邪之因,露为肃杀之气。《性理大全》谓雾属阳,露属阴,雾生物,露杀物,则知 暑邪逢露即解矣。
凡疟疾口渴,切不可饮冷水冷茶,并生冷之物,犯之其病益甚,惟以姜汤乘热饮之。此良法也。
凡疟疾热未全退,切不可令其饮食,必俟其热已退尽,方可食之。不然,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