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0-幼幼集成清陈复正-第21页

实大。每一丸,钩藤汤下。
六味地黄丸
  即仲景所制《金匮》地黄丸。原治肾水亏损,小便淋沥,头目眩晕,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方是也。
  钱仲阳以之治小儿胎怯,禀受先天不足,并肝疳白膜遮睛,泻血失音,身瘦疮疥,肾怯语迟,解颅行迟等证。
  薛立斋又以治小儿肝经血虚燥热,肾经虚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上壅,或风淫客气,瘰 结核,或四肢搐搦,眼目 动,或咳血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生疮,或禀质不足,解颅失音,五迟五软,肾疳肝疳。凡肝肾不足之证,皆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尽述。
  予按:钱、薛二翁,能用此方治小儿先天不足,诚卓然有识者,予所敬佩。奈今之小儿,体质元气更不及前。古以地黄丸为补剂,今则实为凉剂矣。此药用于阴虚枯燥者,诚为得宜。倘儿肌肥面白,脾弱多痰者,服此必致腻膈,变生他证,其害不小。非方之不良,由今禀受愈薄也。予故为之斟酌其炮制,必使地黄阴凝之质稍近阳和,不致沉寒冱 ,始能免腻膈损脾之患也。
  大怀地四两,(以西砂仁一两不必捶碎,生姜二两切片,缝一小夏布袋,盛此二味,同地黄入砂锅,以水煮二昼夜,方入好酒煮一昼夜,以地黄糜烂为度,取起,其袋不用,以地黄捣膏,听候) 白云苓(二两,乳汁蒸晒) 怀山药(三两,乳汁蒸晒) 净枣皮(二两,炒研) 粉丹皮(一两,酒炒) 宣泽泻(一两,盐水炒焦)上根据炮制,和匀一处,焙燥,研为细末,和前地黄膏,少加炼蜜,石白内杵匀,重钱半一颗。半周一岁者,每用一丸,三五岁者,二丸,俱空腹盐汤化下。倘丸一时未备,即以前药十分之一,但宜炮制,不可生用,水煎服之,名六味地黄汤,功效更捷。
调中散
  治婴孩盘肠气,腹内筑痛。
  青木香 川楝子 暗没药 白云苓 上青桂 杭青皮 莱菔子 陈枳壳 尖槟榔 炙甘草(等分)入葱白二寸,盐一钱,水煎空心服。
茵陈地黄汤
  治初诞小儿,面目浑身,其黄如金,胎中受湿热也。
  怀生地 京赤芍 正川芎 大当归 天花粉 赤茯苓 结猪苓 茵陈蒿 宣泽泻诸药随时定分两,水煎母子同服。
大连翘饮
  治胎肥,解热毒。
  净连翘 瞿麦穗 白滑石 牛蒡子 车前子 川木通 北防风 炒栀仁 片黄芩 荆芥穗 大当归 北柴胡京赤芍 净蝉脱炙甘草竹叶十片灯芯十茎水煎热服。
浴体法
  治胎肥。
  明天麻(二钱) 净全蝎(去毒) 箭朱砂(各五分) 乌蛇肉(酒浸) 枯白矾 洋青黛(各三钱) 真麝香(一分)共研匀。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同煎十沸,温热浴之,但勿浴背。
调元散
  治胎怯。
  拣人参漂白术 白茯苓 化橘红 大当归 甘枸杞 炙甘草(各二钱) 陈粳米(三合)为末。每服二,三钱,龙眼煎汤调下。
八味地黄丸
  治禀受先天不足。
  即前六味地黄丸加青化桂一两、熟川附一两,治禀赋命门火衰。凡齿迟、语迟、行迟,囱门开大,肾疳等证,或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虚寒,不思乳食,夜多漩溺,皆禀先天不足。自 周时,即有虚病肾病,能自幼填补,亦多可复。此方用水煎,名八味地黄汤。经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之谓也。凡乳母肥白者,母子同服。
卷二惊风辟妄
  喻嘉言曰:惊风一门,古人凿空妄谈,后世之小儿受其害者,不知千百亿兆。盖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亦所恒有,乃以惊风命名,随有八候之目。夫小儿腠理不密,更易感冒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搦种种不通名目。妄用金石脑麝,开关镇坠之药,引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徒据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之说,而立惊风一门。殊不知小儿不耐伤寒,故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强,人事昏沉,病势已极,汤药妄投,危亡接踵,何由得至传经解散哉!故言小儿无伤寒也。不知小儿易于外感,惟伤寒为独多,而世之妄称惊风者,即此也。是以小儿伤寒,要在三日内即愈者为贵;若至传经,则无力耐之矣。
  且伤寒门中,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刚痉少,柔痉多。世俗见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便以慢惊为名,妄用参 术附,闭塞腠理,热邪不得外越,亦为大害,但比金石差减耳。所以凡治小儿之热,切须审其本元虚实,察其外邪重轻,或阴或阳,或表或里,但当彻其外邪出表,不当固邪入里也。仲景原有桂枝汤,舍而不用,徒事惊风,毫厘千里,害岂胜言哉!又曰:小儿体脆神怯,不耐外感壮热,多成痉病。后世多以惊风立名,有四证八候之凿说。实则指痉病之头摇手动者,为惊风之抽掣;指痉病之卒口噤脚挛急者,为惊风之搐搦;指痉病之背反张者,为惊风角弓反张。
  幼科翕然宗之,病家坦然任之,不治外淫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