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新立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证刚痉
(伤寒无汗为刚,寒性刚劲也)经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变痉。盖伤风原有汗,愚人不知,重衣浓被,令其大汗。汗多衣褓必湿,湿久寒生,渗注关节,故为重感寒湿。寒湿内闭,反令无汗,是名刚痉。其证初恶风寒,发热头痛,偎藏于母怀者是也。小儿口不能言,父母一时不觉,但见其发热,不知其恶寒,但见其昏沉,不知其头痛。医者见其发热,满口称为惊风,置伤寒表里于不问,惟事镇坠凉泻,抑遏其表邪,不能外出,必致延及于三阳(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所以有身热足冷,颈项强急,头身俱热,面目红赤,独摇头,卒口噤,背反张,手足搐搦,眼目斜视。
此则三阳经之全痉,幼科所称四证八候者,即此也。斯时正宜循经用药,解去三阳之邪,其病霍然而起。倘舍此不图,邪必自三阳而入于三阴,发热腹痛,四肢伛偻,能俯不能仰,已成阴痉凶危之候,犹以慢惊风称之,风药乱投,死将旋踵。哀哉!(此即前诸家所云,急惊凉泻而不愈,或与吐下药太过,变为慢惊者,即此例也。)按:伤寒之来,岂初日便能变痉,由医者误治致之耳。盖邪自太阳而入,太阳之脉上起于头,中行于背,下至于足,因其经脉受邪,荣卫涩滞,则头项背足,皆有痛楚牵强之象。幼科见此,便诧为惊风,妄行镇坠,以致邪无所伸,而后乃变为痉。此际尚不知为误治所致,而反谓小儿固有之证。此其所以为误中之误也。尝观夏初明治小儿作搐而死,以至三五日不醒者,悉用天保采微汤投之而愈。其子禹铸广传其方,惜无一家发明之,致后人莫维其义。予不辞饶舌,聊为剖露:夫天保采微汤乃败毒散、不换金正气散、升麻葛根汤三方合凑者也。其中作用,以羌、独走太阳而祛寒发表,以苍、前、升、葛、陈、朴、甘、苓走阳明而除湿解肌,以芎、柴入少阳而和解表里,以桔、半、枳、藿、芍药,入太阴而和荣逐饮。或问既为三阳表药,何以辄及于太阴?曰:小儿全藉脾肺为行药之主。此实扶中气以托邪,岂引邪入里之谓耶?然其中一十七味,并非五金八石、三黄四神,而能于死中求活者,岂疏解之药可以起死回生乎?由从前误以伤寒作惊治,未经发散,以致邪闭而死。今投疏解以生者,亦不过为从前补其阙失耳,岂有奇特深义哉!第此等之治,犹为末着。若早循经治疗,又何至如是凶危,始效猎人之罗网四张,希庶几乎一遇。苟如鄙刻所集,一见小儿发热昏沉,即为之分别有汗无汗,有汗者解散肌邪,无汗者开通荣卫,领邪外出,神志自清,又何者闭塞昏迷之变耶?
卷二附血虚寒袭太阳病痉案
周虚中曰:张景岳有云,太阳血少者,多有戴眼反张之证,俗医称为惊风,误矣。盖太阳经脉,起于目内,上额,由后颈下背脊,至足小指。凡有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者,一着寒邪,则收引而急缩,理固然也。时俗不察,往往以豁痰截风之剂,耗其血液,岂不悖哉!此景岳之特见也。
予忆往者,张乃媛,年五六岁,体极瘦削,一日群坐,忽然颠倒,作反弓状,自言楼上有鬼,眼目翻腾,见白而不见黑。幼科群集,作惊风治不效,已经三日矣。观其人之骨露筋浮,明系太阳少血,况楼为枯木,鬼属阴邪,亦系寒气伤荣所致。乃遵景岳之言,与道翁先生相商榷,用厥阴门中当归四逆汤为主,甫投一剂,黑睛稍现,反弓之状亦减,于是连进三服而安。又姻翁高某某乃外家,冬月拥炉向火,忽然背筋抽引作痛,头足弯后,四肢厥逆,眼皮吊起不能下。亦用前汤,倍加当归,大剂煎服,一剂而痊。可见先生之力辟惊风,确乎不谬,而太阳之痉,又有血虚体弱之不同也。
痉有刚柔,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刚痉少,柔痉多,而且肌肤薄,腠理疏,不胜发表,惟宜解肌治痉。
当以《金匮》为主,奈《金匮》之方,未敢辄用,而世人亦不能用。今之所选,独海藏五方、《金匮》一方、杂选一方、附血虚寒袭一方,以为婴儿病痉之准则。其随机应变,又在后贤神而明之,予又何敢以拘?
卷二 附血虚寒袭太阳病痉案入方
海藏桂枝葛根汤
治伤风项背强,身热自汗柔痉。此盖邪在太阳,微兼阳明,用此方通其荣卫,则外受之邪,有出无入,其所全甚大。
嫩桂枝(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粉干葛(一钱五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炙甘草(一钱)水煎,热服。仍欲微似有汗,庶风邪自出,而汗孔自闭,但不可令其大汗,致伤荣气。
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风汤
治发热自汗柔痉,比前方药性轻微。
嫩桂枝(一钱五分) 白芍药(二钱) 北防风(一钱) 正川芎(一钱)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炙甘草(一钱)水煎,热服。
予按:此方不特治痉,凡小儿外感初起发热,不论有汗无汗,皆宜用之,效捷桴鼓,人所未识。
海藏柴胡加防风汤
治汗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此证太阳阳明已罢,邪尚未解,传入少阳半表半里,故以小柴胡汤加防风和解之,不使之入里也。
官拣参(七分) 北柴胡(一钱) 片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