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加味信良方。
其人能食,虽有泄泻不能为害,当用补中之药,宜六君子汤固其中气。
起发预防头面肿,大头时气可兼医。疮宜磊落色宜润,反此倾危命必随。
凡痘疮起发,有头面由渐而肿,此毒瓦斯发越,聚于三阳,欲作脓血,故皮肉 肿。此虽正病,亦当解毒、护目、救咽喉而兼治之,宜清毒化斑汤。
若头面不肿,必疮本稀疏磊落,痘根轻浅,虽作脓血,却不占处,故且不肿,不必治之。
若痘稠密,应肿不肿,此毒郁于内,不能起发,急服托里快斑汤。服药后,疮起者吉,不起者凶。
至于肿时,又要观其皮色何如,磊落红活者吉;模糊黑黯灰色者,多不可治。
亦有痘将起发,便头目先肿。此天行疫疠之气,名大头瘟者是也。急解其毒,宜苦参散。
面肿头浮眼不开,如斯恶候实堪哀。未应开处偏开早,搔痒频加凶祸来。
痘疮起发,头面浮肿,有不闭目者,但观其痘之轻重疏密。若疏轻者,目虽不闭亦不妨,重密者,其目要闭,宜闭不闭者凶。盖眼封鼻塞,神气内固而不外驰,吉兆也。但遇封眼之时,必待其收靥之时而后渐开可也;若未及收靥,渐生瘙痒,而肿消目开者,大凶!痛痒原来有实虚,痒虚痛实载于书。都来痛者终为吉,诸痒难言吉自如。
大凡诸痛为实,痒为虚。谓之实者,邪气实也;谓之虚者,正气虚也。盖痘疮始终气以载之,血以养之,气血充实,则禁固其毒,不得横行,所以紧实而为痛也。痛乃美事,不须服药,苟欲治之,宜凉血芍药汤。
疮痘作痒,邪气横行,泛滥皮肉,不任条约,侵螫是为痒也。盖痘疮惟回头作痒,容或有之,此否极泰来之兆。若发热及养浆时作痒,皆危证也,内宜托里解毒之药,外用熏洗之法,令无致于痒塌破陷可矣。仍要分虚实治之,若能食而大便秘者,此邪气内实,正气外虚,宜加味四圣解毒汤,外用洗法;若有泄泻而作痒者,乃正气里虚,邪气外实,宜调元托里汤,外用熏法。
起发之时渴又临,火邪内迫热偏深。急宜解毒生津液,休得俄延向外寻。
凡痘疮起发,身上作热,不可除其热。若不热则痘不发,如热太过,甚于常时,唇焦口燥,小便短少,不可不治,宜导赤解毒汤微解之。
若痘疮作渴,此是常事。盖由胃中津液不能滋养本元,内则炽于毒火,外则灌润于疮,故宜渴耳。凡一切瓜果生冷之物,不可与食,惟炒米汤饮之为宜。若渴太甚,看其人虚实而治。
若饮食如常,大便坚实而渴者,此内热也,宜生津地黄汤润之。
若泄泻而渴,此内虚津液不足,不能上潮于口,宜七味白术散滋之。
声哑无音更切牙,憎寒躁扰乱纷哗。错喉干呕多昏闷,形气俱伤最可嗟。
痘疮始终要声音清朗,人事安静,五脏坚实,饮食如常。若起发之时,忽然失声切牙,寒战烦躁,昏迷呛水,错喉干呕,痰气喘急,泄泻不止,腹痛闷乱,俱皆凶证。古人云:痘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痘未出而声变者,气病也;痘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将欲治之,诚难为力。咳嗽而失声者,非此论。
痘儿呕哕不堪闻,不是寒邪是火焚。妄进汤丸如拙匠,内伤脏腑非妖氛。
凡痘疮干呕无物,或时常哕逆,此脏腑内伤,冲任之火上犯清道,故为呕哕之恶声。经曰:弦败者,声必嘶;木陈者,叶必落;脏败者,声必哕。针灸无功,汤药无效。此之谓也。若饮食而呕,当分寒热而治。
如曾伤冷物,受寒气,此寒呕也,宜二陈理中汤;如未伤冷物及寒气,此热呕也,宜二陈一连汤和之。
若饮食哽塞而呕哕者,咽中有疮,必作痛,闭塞而呕,宜加味鼠粘子汤,外用控涎散吹之。
浑身痘密精神耗,补泻无功烦复躁。狂言啼哭见鬼神,脏腑败伤天命到。
凡痘稀少,自然易壮。密者切防气血亏损,起发不透,即是病之所在。如前法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在气补气,在血补血,随机应变,每中权衡,不可执方以误人命。若补泻无功,反增沉重,或啼哭不止,日夜呻吟,烦躁闷乱,狂言妄语,如见鬼神,此脏腑伤败,神魂离散,复何为哉!
卷五 万氏痘麻起发证治歌
黄芍药汤
治痘起发太快,毒火作崇。
官拣参 炙黄 生白芍 酒黄芩 净连翘 北防风 牛蒡子 芽桔梗 粉干葛 荆芥穗 炙甘草淡竹叶十片为引,水煎服。
内托护心散
治痘起发太迟,正气不足。
官拣参 大当归 北防风 酒黄连 酒黄芩 酒黄柏 牛蒡子 荆芥穗 淮木通 青化桂 净蝉蜕 炙甘草便秘加大黄、紫草。水煎,入烧过人屎调服。
十宣内托散
治痘起发之时,形扁塌,色枯黑。
官拣参 炙黄 全当归 正川芎 芽桔梗 荆芥穗 牛蒡子 北防风 炙甘草大便秘加酒大黄、紫草;小便涩,加木通;渴,加花粉、麦冬、葛根。水煎,入烧过人屎同服。烧人屎,痘科之圣药也。
解毒托里散
治痘出过于稠密,防起发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