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于后。
(凡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通身出汗谓之热越,热气越于四体也。睡 熟汗出,醒而收者为盗汗。丹溪云∶自汗属气虚,人参黄 ,少佐以桂枝汤,虚甚附子汤亦可。盗汗属血虚,当归六黄 汤神效。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然作汗,凉膈散主之。)
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服全蝎观音散。
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则有,此候大虚,急当以参苓白术散服之。
肺虚自汗,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久因咳嗽连声不已,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补肺散为治,及以藿 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
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症已危,详慢惊论内。
有实症自汗,外因感受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当用百解散,或间投五苓散。
有小儿无疾,睡中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症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
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而额上 然,此为惊汗,宜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服。
有睡中汗自出者,曰盗汗,此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脊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煎服。
〔附方〕 \x当归六黄汤\x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x凉膈散\x 桔梗 薄荷 甘草 栀子 连翘 大黄 芒硝 \x全蝎观音散\x 莲肉 人参 扁豆 天麻 防风 全蝎 羌活 白芷 木香 黄 茯苓 神曲 甘草 \x参苓白术散\x 见霍乱症内。
\x补肺散\x 阿胶 茯苓 铃 糯米 杏仁 甘草 \x藿香饮\x 人参 半夏 赤茯 甘草 苍术 陈皮 藿香 浓朴 \x百解散\x 见热症内(一方加升麻)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三棱散\x 见诸吐症内。
\x抱龙丸\x 见惊风症内。
\x茯神汤\x 茯神 人参 当归 甘草 <目录>下卷<篇名>疝症属性:(宜与囊肿参看)
总括 疝有七症君须记,狐 寒水筋血气;总之寒气结而成,丹溪独断湿热致。
脉法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则为寒疝。
《内经》曰∶肾脉太急沉,肝脉太急沉,皆为疝。又曰∶三阳结为瘕,三阴结为疝。(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难经》曰∶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夫谓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 是也。自《素问》
而下,俱称寒气结聚之所为,故令脐腹绞痛也。而丹溪独断为湿热焉,或者热郁于中,寒束于外者有矣,宜五苓散加茴 香、橘核、金铃子、槟榔、木通之类,斯愈矣。又或肝经湿热而拗肿痛者,服龙胆泻肝汤。
〔附方〕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龙胆泻肝汤\x 胆草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生地 当归 栀子 黄芩 甘草 \x治疝神方\x 用胡麻根捣汁,入无灰酒调下,以渣涂疝四围,效。(朱仁甫传)
<目录>下卷<篇名>滞颐属性:总括 滞颐之症口流涎,脾家有热涌而然;亦有胃寒而作者,虫痛涎流湿热兼。
《内经》曰∶足太阴之经通于口。盖脾之液为涎,小儿口流涎出而积于颐间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摄耳。凡作渴 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自批∶药 铺中不可用,以其药味不纯也。不如用万氏牛黄清心丸较稳。)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 热而虫动津涎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闭结,用四顺清凉饮。食积内热,用大安丸。
〔附方〕 \x六君子汤\x 见疟疾症内。
\x泻黄散\x 见热症内。
\x五味异功散\x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x四顺清凉饮\x(即四顺饮) 见伤寒症内。
\x大安丸\x 即保和丸加白术 神曲 山楂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卜子 <目录>下卷<篇名>五淋属性:(附∶便浊)
总括 淋痛虽然分五种,要明各类在详明;曰膏曰冷同其症,血石均为热一般。
脉法 少阴脉数,女子则阴中生疮,男子则为气淋。脉细而紧,小便涩滞,常有余沥不尽,此为气淋,其鼻准色 黄者,知其为小便难而成淋也。
《内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成淋闭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窍闭 则下窍不出,此理甚明,故东垣使灸百会,丹溪使吐以提其气之横格,是皆开上窍之法也。
《原病式》曰∶淋者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也。
巢氏曰∶诸淋皆肾虚所致,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小便也。膀胱热则津液内溢,
水道不通,停积于胞。肾气热则涩,故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