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6-幼科折衷-第25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荷、生地、
竹叶,并投草龙胆散。
血眼者,因久咳不已,以至眼目两眶紫黑,如被物伤损,眼白红赤如血,谓之血眼,治之当用生地及黑豆汁,研成 膏,
掩眼上,而眼眶黑自消,其血皆自眼泪而出,真良方也。
河间曰∶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当养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涩翳膜眵泪,斑入眼,皆风热也,此 肝气盛、而发在表也,当散而去之。若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子散大在里也,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 安神以调之。
〔附方〕
导赤散
一见惊风症内,一见五淋症内。


生犀散
生犀 柴胡 干葛 赤芍 地骨皮 甘草
泻青丸
见惊风症内。


泻黄散
见热症内。


冲和养胃汤
柴胡 人参 当归 升麻 干姜 干葛 白术 甘草 羌活(各一两) 防风(五钱) 五味(一 钱) 黄 (一两五钱) 茯苓(二钱) 白芍(六钱)


九仙散
柴胡 苍术 赤芍 荆芥 麻黄 川芎 薄荷 旋复花 甘草
黄连膏
用川连二钱五分,鸡子一枚,箸头扎一孔,取瓦盏盛之,入黄连和匀, 一时,见黄色,以绢滤过成 膏,患者仰卧,令人挑一匙许,频点目内,觉口中苦满舌上,是药之验也。痘疮余毒攻眼,眼眵多热俱妙。


泻肝散
当归 川芎 芍药 防风 蒺藜 甘菊 木贼草 荆芥 黄连 蔓荆子 甘草
四物汤
见痢疾症内。


小柴胡汤
见诸吐症内。


草龙胆散
胆草 甘菊 草决明 荆芥 防风 木贼草 甘草 【目录】下卷【篇名】耳症属性:总括 五般脓水属肾生,火热上蒸积而成;更有耳聋耳鸣者,皆为阴虚火上升。

脉法 左寸洪数,心火上炎,两尺洪数,相火上炎也。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耳为肾之外候,一曰肾通窍于耳,夫耳者乃宗脉之所聚,肾气之 所通,小儿肾脏盛而有热气上冲于耳,津液壅结,则生脓汁也。然有五般,黄脓出者,谓之耵耳;红脓出者谓之脓耳;
耳内干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里而虚鸣有青脓出者,谓之囊耳。病虽有五,其源则一,或由风水入耳,
而内有积热上壅而成者,若不速治,久则成聋矣,以蔓荆子散服之,外用敷药。
凡耳聋耳鸣者,皆属于热,阴虚火动也,治宜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无有不安矣。钱云∶肾有补而无泻有旨哉。
〔附方〕
蔓荆子散
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皮 生地 麦冬 前胡 甘菊 赤茯苓 蔓荆子 甘草
黄龙散
(敷药) 矾 龙骨末 黄丹(炒,各五钱) 麝香(一匙)

【目录】下卷【篇名】鼻症属性:总括 鼻属肺兮体至清,鼻塞皆因风热侵;忽然窒塞声音重,此是风寒外感因。
脉法 右寸浮洪而数为鼻衄,左寸浮缓为伤风,鼻塞流清涕。
《内经》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曰∶鼻者肺之外候。丹溪曰∶肺之为脏其位高,其体脆,性恶寒又 恶热,故小儿鼻塞者,由肺气通于鼻气为阳。若气受风寒,停滞鼻间,则成鼻塞,气寒而津液不收则多鼻涕。若冷风久 不散,浓涕结聚,使鼻不闻香臭,则为 鼻。若夹热则鼻干,皆阻碍乳。凡产芽儿,三朝五日,六晨一腊,忽然鼻塞吻 乳不能开口呼吸者,多是乳母安睡之时不知所持,鼻中出息吹着儿囟或洗浴用水温冷,气不得通,气邪所感,致儿鼻多 塞也。
节斋云∶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剂。
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法清金降火为主,而佐以通 气之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再审其平素只作肺热治之,清金降火清痰,或丸药噙化,或末药轻调缓服,无不效 矣。其平素无鼻塞之症,一时遇感风寒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风寒治。
鼻疮者壅热伤肺,肺主气通于鼻,风湿之气乘虚客于皮毛,入于血脉,故鼻下两旁疮湿痒烂,是名鼻 ,其疮不痛,
汁所流处,却又成疮,以泽泻散服之,以清金散敷之。一方用熊胆泡汤,以新小笔蘸点鼻。
〔附方〕
开关散
香附 川芎 荆芥 僵蚕 细辛 牙皂 为末,葱白捣成膏,用红白绢摊,乘夜睡贴囟门。


川芎膏
川芎 细辛 本 白芷 杏仁 麝香 甘草
牛黄犀角散
牛黄 犀角 川芎 升麻 细辛 麻黄 朱砂 冰片 麝香 甘草 蜜丸服。


泽泻散
泽泻 郁金 栀子 甘草
青金散
铜青 生硫磺(各一钱) 一方用生白矾去硫磺。

【目录】下卷【篇名】喉痹属性:总括 喉中肿痛称喉痹,实因相火冲逆至;急须刺破涌其痰,并敷立效散而愈。
脉法 两寸脉浮而溢者,喉痹也,脉微而伏者死。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注谓一阴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