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声谓之呕,属阳明,气血俱病也;有物无声,吐证之名,属太阳,血病也;无物有声,为 哕证,属少阳,气病也。独李杲谓呕吐哕俱属脾胃虚弱,洁古老人又从三焦以分气积寒之三因,然皆不外诸逆上冲也。
治者能分虚实,别寒热,医治之,自无不曲中病情矣。
\x伤乳吐\x 小儿乳食过饱,停蓄胃中,以致运化不极,吐多片乳,犹如物盛满而上溢也。其证身热面黄,肚腹膨胀,治宜消乳 丸、保和丸,化其宿食,安胃和中,兼节其乳食,自然吐止也。
\x伤食吐\x 小儿饮食无节,过食油腻面食等物,以致壅塞中脘,损伤胃气,而成其证。肚腹胀热,恶食口臭,频吐酸粘,眼胞 虚浮,身体潮热,治宜清胃和中为主。须先服三棱丸止其吐,再用和胃汤煎服化其滞,而病愈矣。
\x夹惊吐\x 小儿多因饮食之时,忽被惊邪所触而成吐。其证频吐清涎,身体发热,心神烦躁,睡卧不安。宜先截其风,用全蝎 观音散极妙;次止其吐,用定吐丸而病可痊矣。
\x痰饮吐\x 小儿饮水过多,以致痰饮壅盛,留在胸中,变而为痰。痰因气逆,呕吐成矣。其候头目眩晕,面青,呕吐涎水痰沫。
宜用香砂二陈汤,虚者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可安宁矣。
\x虫吐\x 虫吐之证有二,有以胃经热蒸而成,有以胃经寒迫者,皆能令虫不安,扰乱胃中而作吐也。其证唇色必变青色,或 红或白,胃口时疼时止,频呕青涎。属寒属热,当以阴阳之证辨之。热者化虫丸主之,寒者加减理中汤主之,定可痊也。
\x虚吐\x 虚吐之证,多因胃气虚弱,不能消纳乳食,致成此证也。其精神倦怠,囟门煽动,睡卧露睛,自利不渴,频频呕吐。
以丁香沉香加四君子汤治之,最灵也。
\x实吐\x 小儿平素壮实,偶而停滞,胸腹胀满,二便秘涩不利,痞硬疼痛,口中发渴,思饮寒凉吐多酸臭。宜用三一承气汤 下之,二便利而吐止,可收功矣。
\x寒吐\x 此因小儿过食生冷,或乳母当风取凉,使寒气入乳,小儿饮之,则成冷吐。其候朝食而暮吐,乳食不化,吐出之物,
不臭不酸,四肢厥冷,面唇色白。治当温中定吐,胃微寒者,姜橘散主之,寒甚者,丁萸理中汤煎服。
\x热吐\x 小儿过食煎爆之物,或乳母过浓味,以致热积胃中,遂成热吐。其候食入而即吐,口渴饮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
小便赤色。治宜清热为主,用加味温胆汤可痊也。
<目录><篇名>泻证门属性:\x总括\x 小儿泄泻一证,多因脾被湿侵,土不胜水而成。然致病之原各异,医者认之须清。或伤乳停食不化,或感受寒冷暑 热之气,或惊邪外触,或脏受寒冷,或脾虚作泻,更有飧泻水泻之证。致疾之因不同,而调治之法亦异,或分消,或温 补,治宜精细辨之。
\x伤乳食泻\x 小儿因乳食过饱,损伤脾胃,乳食不化,故频泻酸胀,噫臭,腹热胀满疼痛,口渴恶食,小便赤涩。须用保安丸消 其滞,次用平胃散和其脾,庶积消而泻止,奏神功矣。
\x中寒泻\x 小儿中寒泻者,因过食生冷油腻。肠鸣腹胀,时复疼痛,所泄皆澄彻清冷,面色淡白,四肢逆冷,懒进饮食。温中 理中汤主之,止泻诃子散堪行也。
\x火泻\x 火泻者,皆因脏腑积热,或外伤暑气。故泻时暴注下迫,肚腹疼痛,心烦口渴,泻多黄水,小便赤色。先用玉露散 清其热,再用四苓散利其水,庶可收功矣。
\x惊泻\x 惊泻者,因气弱受惊,致成泄泻。其候夜卧不安,昼则惕惊,粪稠若胶,并带青色如苔也。治宜镇心抑肝,先以镇 惊散定其惊,次以养脾丸服之理其脾,则通灵可望也。
\x脏寒泻\x 小儿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大肠,遂成寒泻之证。其候粪色清白,腹痛肠鸣。先散其寒,用和气饮极效;后用 温补,以调中汤再灵也。
\x脾虚泻\x 脾虚泻者,多因脾不健运。故每逢食后即作泻,腹满不渴,短少精神,面黄懒食,肌肉消瘦也。宜用参苓白术散治 之,必奏奇效也。
\x飧泻\x 小儿或因春伤风邪,清气下陷,脾失健运,以致完谷不化者,乃飧泻之名也。治者须补养脾土,先用补中益气汤,
升其中气。若泄泻日久,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治之。
\x水泻\x 小儿脾胃湿盛,致成水泻。懒食溏泻,便色多黄,清浊不分,溺来短涩。宜用胃苓汤以除湿;若泻久不止,则用升 阳除湿汤治之自愈。
<目录><篇名>感冒风寒门属性:\x总括\x 小儿气血未充,肌肤最是柔脆。偶触风寒,则邪气入于腠理,其病在荣卫。轻者为感冒,而病易痊。重者为伤寒,
而证难退。或有夹食夹热,或夹惊之辨,或宜疏散,或宜和解,临证之时,宜体会焉。
\x伤风\x 卫主皮毛,内合于肺,肺感受邪风,故令身体发热,憎寒,头疼痛,有汗嚏涕,其脉浮缓,鼻塞身重,咳嗽频频。
宜杏苏饮解散外邪,同金沸草散开通逆气,此疏风解表,若从容也。
\x伤寒\x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