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31-幼科指南清周震-第8页

病,与伤寒同治也。其间或发痧发疹发瘟,要当详明治之。
  温病  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春复感春寒而发,名为温病。现证同于伤寒。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呕吐者,加生姜半夏均入。
  风温  风温者,冬受寒邪,复感春风而发为病。其证发热自汗,身重鼾眠。如汗少者,用荆防败毒散治之;汗多者,以桂枝白虎汤,煎服清解之。
  热病  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夏复感暑热而成热病。见证与温病相类,但身不恶寒,而口多渴,为少异耳。治法亦与温病相同也。
  瘟疫  天地流行厉气,而成瘟疫之病,不论老小强弱,沿门合境皆同。盖由邪气自口鼻而入,故此传染之速,迅如风火,当分有在表在里,在阴在阳之毒。其或发,或清,或攻,当因春风、夏热、秋凉、冬寒之四时各异,审人虚实重轻以施治也。古法皆以攻毒为急者,以邪自口鼻入,在里之病多故也。发以荆防败毒散,清以普济消毒饮,再攻以二圣救苦丹,则审度医治,庶几临证有功矣。
  瘟疹痧  伤寒发疹、发、发痧,皆因失于汗下,乃时气感染,即其然也。缘表邪覆郁荣卫之分,外泛出皮脉,而成痧疹之证。亦由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发于荣分,则为疹,营主血,故色红,皆如肤粟。深重为,红如豆,甚则成片连连。疹之色,红者轻,赤者重,黑多死证。以色辨热之浅深,验生死也。若其色淡红稀暗者,皆邪在三阳,已成疹,由外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寒凉之药所致,是为阴。阴痧阴疹,法当从阴寒治也。出未透,表热轻者,用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治之。表热盛者,用三黄石膏汤煎服。已透者,用消青黛饮加减清之。瘀疹初起,或表里不清,用双解通圣汤为先。
  暑证门  总括  小儿暑病,有四证焉。中暑为阳邪,单中暑热也,身热有汗。伤暑为阴邪,中暑复感寒也,身热无汗。中暑热极攻肝,则抽搐。如攻心,则厥冒不知人事也。
  中暑  中暑之证,汗出,身体壮热,因暑热熏蒸。故头痛,口大渴,烦躁不宁,甚则气乏神倦,两足寒冷,须以加味人参白虎汤极灵。
  伤暑  小儿伤暑,谓受暑复感寒风也。其证无汗发热,口渴,面色赤红,干呕恶中,腹中绞痛,嗜卧懒食,四肢重疼也。
  当用内清外散之法,以二香饮极效。若正气虚弱,当补正除邪,以六君子汤奏功。若伤暑夹食,必恶食多吐泻,以加味香薷饮治之最灵也。
  暑风  暑风者,手足抽搐,状似惊风者也。由暑热攻肝,内伤风病。其证烦渴有汗,身热,二便黄红。先用加味香薷饮疏其风,继用玉露散清其热,暑热一解,而搐自宁矣。切不可作惊痫治之。
  暑厥  暑厥之证,昏眩不知人事者。因其人元气素虚。暑热夹痰,上冲于心,以致精神昏愦。虚者以清暑益气汤治之,若夹痰者,以辰砂益元散、抱龙丸均可治也。
  霍乱门  总括  霍乱者,乃风寒暑饮之杂邪为病而成。卒然挥霍变乱,吐泻交作,腹心疼痛也。其能吐能泻者,乃饮暑盛,谓之湿霍乱。夫饮暑虽盛,若已经吐泻,其邪即解,故易治也。若欲吐不能,欲泻不能,乃寒胜则凝也,为干霍乱。盖既不吐泻,则邪无去路,故症不轻也。
  湿霍乱  如暑饮合邪,其证吐泻不已,肚腹频痛,口渴引饮,胸膈闷膨。饮盛者,主以二香饮治之;暑盛者,以辰砂益元散治之,则暑饮之邪清,而霍乱之证愈,其功最灵也。
  干霍乱  如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乃寒暑凝结,腹中绞痛,不能堪当,俗名绞肠痧病也。治者当分寒暑,如烦渴大饮者为热,以桂苓甘露饮主之;若四肢厥逆,口不渴,理中汤煎服。
  痢疾门  总括  痢疾之证,多因外受暑湿,内伤生冷而成。伤于气者,色多白,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也。伤于血者,色多红,以心与小肠相表里也。其证后重下坠,里急而腹窘痛。又有寒痢、热痢、时痢、噤口痢之名,医者辨之。
  寒痢  寒冷伤胃,久痢不已,或脏气本虚,复为风寒所乘,伤于肠胃,故痢时肠鸣切痛,实难堪当,面唇青白,口呈渴而喜饮热,此里寒虚之证也。初宜理中汤,久则真人养脏汤主之,其效通仙也。
  热痢  热痢者,皆因湿热结于肠胃,致腹窘痛,下痢无度,尿短色红,舌赤唇焦,喜饮冷水,此里热之证也。重则当归芍药汤主之,轻则白头翁汤主之,或香连丸治之亦灵。
  时痢  时痢者,乃痢疾时复感时气也。身体发热无汗,遍身疼痛,热为邪束,因作呕逆。须以仓凛汤散之,而痢自止,有奇功也。
  噤口痢  如火毒冲冒而成噤口,其证脉大身热,不能饮食,舌赤唇红,惟喜饮冷,急宜参连开噤散救之,其功奇矣。
  疟疾门  总括  疟疾者,多因夏伤于暑,其气含入于荣内,至秋复感寒风,则荣卫合邪,而病始成。发时阴阳相并,故或寒或热也。
  乃有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气尚浅,伏藏于荣,随经络而行故也。其间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间,伏藏于冲脉故也。其昼发者,因邪在三阳之浅;夜发者因邪在三阴之深。疟将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