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35-幼科概论-第20页

未至强硬,虽热侵神 经,已起抽搐,尚可用药拯救,以希万一。至终不能救,病儿的家长,只要明白生理与病态,万无恨怒医者之 理。故吾敢大胆拟一方药,或可转危为缓,黄毒之攻进停止,性命自可保留,方能从容疗治。险象已去,仍可 用前方地黄茵陈汤与服,即能渐渐痊愈也。其救急的方药为何,犀角地黄解毒汤是也。犀角虽过凉性猛,然非此 不足以清血退热。只可猛一服之,万不可频用,切切注意,犀角地黄解毒汤列下∶ \x犀角地黄解毒汤方\x(治胎黄误治,转成抽搐急症)
犀角(磅因四分,另煎兑服) 小生地(一钱) 赤芍药(一钱) 青连翘(一钱) 细木通(八分) 生山 栀(五分) 牡丹皮(七分) 紫地丁(一钱) 荆芥穗(六分) 苦桔梗(七分) 生甘草(三分,为引)
以上各药,除犀角另煎兑服、及煎制之法另条录出外,其余各药共享水一茶碗,煎成十分之四碗,倒在其他盂中,
再兑上犀角汁与服即可。
煎犀角汁法∶ 取顶上犀角(磅因,四分),放沙壶或铁磁盂中,多加水慢火细细煎之。须煎至百余沸,仅剩半酒杯即成。倒出 后放在一边,待煎剂成后,再兑入药汁中。煎时用文火法,并须用新竹筷频频搅之,不使其沫沸出。恐其精华随沫 沸出,与病无济也。至于煎剩的渣,可再加水煎之,与儿作饮料服,其力量尚能清血中余毒也。
<目录><篇名>论脾胃之实热虚热属性:脾胃亦为人体的重要脏腑。脾为脏,胃为腑,胃为脾之表,脾为胃之表,有互相连带之关系。在胃有病之时 期,脾有时不连带同病;若脾有病时,则胃无有不连带同病者。脾实胃必热,其现象环唇红燥,或者崩裂起皮,
牙龈内必掀肿而红紫,大便必色深黄且兼黑,或燥结不通。此时即身体发热,食欲不振,精神疲倦,或呕吐味苦 兼酸,或大渴消水而泻黄汁。凡此等之症形,是胃热脾实而不和也。大部分为伤食停饮,日数一多,脾胃均因滞 生实热,是内里蕴成之热,而非外感温邪所发生的表热也。此点必须注意。以外感的表热,用清下之药,即可退 净。且最忌攻下剂,恐外邪下陷,热向里攻,起神经受炙而发抽搐,或外邪逗留中焦以成结胸。而此之内部实 热,不用清下之药,直不能去之也。故治此等内里实热之症,生石膏可用也,酒川军亦可用也。如用生石膏,是 用以清理脾胃之实热为主;如用酒川军,是用以荡涤肠胃而撤实热为主。若是其热尚未洪壮之程度,二者不可以 兼用。只要用其一,再佐以消滞清火通气等药,即可治愈也。脾力,既虚本无热,所以热者,因虚亦能生热,使 之然耳。脾虚胃即不能和,消化之能力薄弱也。其现象是全身微作热,而时有微汗,其手足心及前额后脑,必较他 处炽热。口虽作渴,而唇必惨白,口气必微弱。以手按之,而热不蒸手。或宿食不能消化,见乳而不欲食,有时 或吐或泻,此是脾虚胃热,虚热之症也。治法应以养脾为主,脾能传化谷气,胃之虚热自平。万不可再用消滞清 热药,以求速急退热进食。此已受伤的脾胃,转因克伐太过,愈行败坏成为痞积臌胀,成疳劳肢体漫肿也。应用 钱东阳之补脾益黄散,或调气益黄散,因症而用可也。若恐调气益黄散内之虫类燥血,可用六君子汤,加藿香、
胡黄连,补虚去热。
少加活灵药,以防其腻滞,亦是善法。如脾虚腹肿,肠时空鸣,因伤食而起者,以指弹之如鼓声,以手按之如 棉软,是气虚极,脾已无运用力。切不可用有通性药品,以防其虚脱也。宜用六君子汤,加黄 、浓朴,温中固 气,助其慢慢自能运化也。如脚与腿肿,加宣木瓜、大腹皮、紫菀茸等药,就补气药中,宣其下部络膜以消肿。
补虚益气药,亦可以借其宣力,以调和滞性也。
<目录><篇名>论脾湿属性:湿由脾气虚弱,不能运化以行水,水性凝滞不动,日久腐化,转侵脾土,以成种种湿症之象也。其症象面色暗 白,皮肤粗糙不润,口唇晦紫而不红活,或痰易动而不化,或食饮稍伤,立即泄泻,或下利清水,或呕吐酸腐,
或身体发热而易汗,或四肢倦怠而头重,凡此等症象,均为脾湿症也。治法以苍术、白术为主药,加土炒杭芍、
木瓜片、花槟榔、半夏曲、广陈皮、赤茯苓、车前草、炙甘草、乌梅药等药,加水煎成浓汁,乘温服之,定能 渗湿起脾也。如伤停水,脾气不能运化,因之生痰饮者,治法宜用消导二陈汤,加炮姜、姜竹茹,炒枳壳,即可 导行痰饮,而消食健脾也。其消导二陈汤方列后∶ \x消导二陈汤方\x 茅苍术(一钱) 焦白术(一钱) 广陈皮(钱半) 半夏曲(二钱) 茯苓块(二钱) 炒神曲(二钱)
西砂仁(一钱) 炙甘草(五分) 以上各药共享水二茶碗,煎成浓汁四分之三茶碗一次与服。此药为五岁上 下小儿服剂,若一岁上下小儿须减半。如四肢身体面部等处,生有癣及湿疮,是脾湿外出,湿气散化象。切不 可皮肤外间用药涂擦,以截遏湿的出路,只可内服清热利湿药,脾间气化一通,湿即随气而散。其皮肤外部无 根之湿毒,不用治自能干痂而愈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