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35-幼科概论-第8页

原寸香(四分五厘)
梅冰片(四分五厘) 原蟾酥(五钱)
以上七味药,共研细末,过极细重箩,瓶装不可泄气。
又方治撮口、脐风、锁肚,辰砂僵蚕散。
\x辰砂僵蚕散方\x 辰砂(水飞,五钱) 真僵蚕(一钱,炒) 天竺黄(五分) 蚌珍珠(三分) 真麝香(一分)
以上五味药,共研细末,装入瓶内,不可泄气,每用少许,蜜调抹于小儿之口内。
又方治身热、脐风、撮口,龙胆汤。
\x龙胆汤方\x 龙胆草(五分) 钩藤(一钱) 北柴胡(五分) 片姜黄(五分) 京赤芍(一钱)
炙甘草(三分) 苦桔梗(一钱) 白茯苓(五分) 川大黄(纸包煨,一分) 大红枣(一枚)
以上十味,水煎温服。
又单方治撮口,用牛黄一分研末,竹沥调滴入口中即愈。
又单方治撮口,用穿山甲(用尾上甲三片,羊油炙极黄) 蝎梢(一个),共研细末。以乳汁调涂乳上,
令儿吮之。用浓细衣裹包须臾,汗出即愈。
又方治胎毒、锁肚、口噤,保生汤。
\x保生汤方\x 北防风(七分) 陈枳壳(五分) 小橘红(四分) 白茯苓(三分) 荆芥穗(三分) 远志肉(四分)
制南星(五分) 苦桔梗(二分) 炙甘草(二分)
灯芯少许作引,水煎服。
又方治脐肿突出,二豆散。
\x二豆散方\x 红饭豆(一钱) 淡豆豉(一钱) 天南星(一两) 鲜白蔹(一钱)
以上各药共研细末,再以田芭蕉挤汁,少加香油调药敷脐四傍,小便顺利即愈。
又方治脐生湿疮,龙骨散。
\x龙骨散方\x 石龙骨(煨,一钱) 真轻粉(五分) 川黄连(一钱) 枯白矾( ,一钱)
共为末干搽。
又方治脐生湿疮。即用大红洋绒烧灰为末散,敷之即效。
<目录><篇名>初生后小儿之杂症治法属性:小儿初生面红啼哭不止,此心胞与胆经有热,是在胎元时感受母热所致也,宜急治之。如过三日有成脐风可 能性,即不易治也。今将药方列于后∶ 炒枳壳(四分) 炒山栀(四分) 炒扁柏叶(四分) 炒川连(三分) 黄柏(二分) 生甘草(二分)
薄荷叶(四分) 水煎去渣,入白糖少许,调成二茶匙,以鸭毛扫其舌之上下左右数次,看小儿面色变淡红色,
始能止药。或用吴茱萸四钱,研细末陈醋调成糊,敷小儿两足心,日换数次,过一夜引火下行即愈,此法最妥 妙也。
小儿无故不吮乳,啼哭不止。是脾不运化,肠气调节迟滞,以致腹痛也。治法通其肠气,脾气随之运化,
腹痛即可立止。方列后∶ 台乌药一钱煎浓,用白布裹棉花作乳型,蘸药汁令儿吮之即愈。
小儿夜啼不止,是因穿盖过暖,忽起内热,或与父母同床,为父母体热所炙。因之生热者,清热即安。用 方列后∶ 小生地(八分) 嫩黄芩(六分) 生甘草(三分) 细木通(五分) 灯芯(五寸) 竹叶(四片,为引),
用水煎成半酒杯,用茶匙缓缓与服,过夜即愈。或用前吴茱萸末醋调,敷儿两足心,引火下行法亦妙。又方用蝉 蜕七个,去足头取下半截,炒研末,再以薄荷三四分煎水调服,立止如神。又方若啼时面赤者,心包热也,用青 黛三分拌灯芯十寸煎服即愈。
若看小儿啼久,面色青白、手足冷者,是外寒激住内热,热不能外泄,转向里攻,恐致起惊,应用解寒引热 外行法治之。药方列后∶ 钩藤钩(五分) 广木香(三分) 杭白芍(五分) 明天麻(四分) 当归身(五分) 朱茯神(五分)
生姜(一片) 红枣(一枚,为引),用水煎浓作半酒杯,频频令儿饮之,即止啼平复也。
曲体啼哭不止者,是直中寒邪腹痛也。应用方列后,系外热熨者∶ 淡豆豉(一钱,捣碎) 生姜(一钱,切碎) 葱白(一寸,切碎) 炙甘草(五分) 小茴香(五分)
同盐一两炒热,以布包熨儿肚上,立能止啼止痛也。
小儿初生面目黄色,渐及遍身均发黄。此在胎元即受湿热,落生后又复感湿气,外湿引内湿,而发此症象,
名为胎黄。由脾湿熏蒸,胆受之而汁溢所成也。治方列后∶ 炒山栀(八分) 天花粉(八分) 绵茵陈(一钱) 淡豆豉(一钱) 水煎成半酒杯,缓缓与儿服之,即 可黄退身安,此方甚为神效。小儿满身起红点奇痒,啼哭不止,是血热受风也。应用方法列下∶ 小生地(八分) 炒芥穗(七分) 北防风(七分) 炒山栀(八分) 赤杭芍(分) 水煎成半酒杯与 儿服。外用紫浮萍(二钱) 滑石(三钱) 共研细末,用夏布包之搽儿遍身面各处,即红消痒止平复如初也。
头缝不合,名为解颅,此肾气不足也。法宜助阳补肾。方列后。
干姜(七钱) 细辛(三钱) 肉桂(五钱) 以上各药共研细末,用陈醋和成饼状,敷在头顶下陷处,
一时后小儿面上现赤色即愈。
小儿初生两眼赤红肿烂,是胎中受热,落生后复感外风,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