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 咀水煎姜五片 \x葶苈散\x 治小儿水气肿满 甜葶苈(隔纸炒) 黑牵牛 槟榔 大黄(各等分煨)
\x大橘皮汤\x 治湿热内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陈皮(一两半) 木香(二钱半) 滑石(六两) 槟榔(二钱) 茯苓(一两)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各半两) 甘草(一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 \x十枣丸\x 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桐子大清晨热汤下三十丸以利为度次早再服虚人不可多服 \x甘草麻黄汤\x 治水肿从腰以上俱肿宜此汗之 甘草(半两) 麻黄(一两)
上 咀水煎作一服 \x实脾散\x 治小儿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姜制) 白术 木瓜 木香 干姜(炮各一两)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入姜枣水煎服 \x消肿丸\x 治小儿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术 黑牵牛(炒) 通脱木 茯苓 茯神 半夏 陈皮(各一钱) 木香 瞿麦穗 丁香(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二十丸灯心麦门冬汤下 <目录>卷之十三·腹胀门<篇名>脉法属性:肺经曰关上脉虚即为内胀○迟而滑者为胀○肺盛而紧者为胀○严氏腹胀脉浮者易治○虚 者难治○针经曰其脉大坚似涩者胀也 <目录>卷之十三·腹胀门<篇名>论小儿腹胀之由属性: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针经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满皮肤故命 曰胀 或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也又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损伤脾 胃始受热中未传寒中皆由脾胃之气虚实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此寒湿郁遏 而胀也大抵小儿多由饮食饥饱生冷甜腻聚结不散或因久患疳积及雪后癖块不消皆能为胀按之 如鼓膨 者是也故有疳胀气胀膈胀虫胀积胀食胀虚胀冷胀锁肚胀病名不同宜各随轻重盛衰 主治庶不瘥误 <目录>卷之十三·腹胀门<篇名>腹胀治法属性:钱氏云治腹胀者如行兵战寇于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获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则必有失 当以意渐收 之即顺也又云小儿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实者闷乱喘满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饼子不喘者虚也不 可下若误下致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主目胞腮 肿也色黄者属脾也治之用榻气丸渐消之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 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 热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 胜肾随肺之气上行于四肢若水状肾气浸浮于肺即大喘也此当服榻气丸病愈后面未红者虚衰未 复故也凡治小儿虚腹胀先服榻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时饮水能食者 可下之瘥脾初虚而后有积所治宜先补脾然后下之下后又补脾即愈也不可补肺恐生虚气耳 <目录>卷之十三·腹胀门<篇名>丹溪治腹胀大要属性:小儿腹胀萝卜子紫苏梗干葛陈皮等分甘草少许煎服食少加白术一法用大虾蟆一个入猪肚 内煮 熟去虾蟆将肚食尽若脉实人壮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白术为主如因有食积而腹胀者有热用木 香槟榔丸有寒用木香浓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有食肉多腹胀三补丸料内加香附半夏曲蒸饼丸服 实者按之不坚不痛宜下之消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补为要浓朴治腹胀因味辛以气聚于下焦故 也须用姜制之 <目录>卷之十三·腹胀门<篇名>腹胀诸方属性:\x钱氏榻气丸\x 治小儿虚腹胀大者加萝白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两) 蝎尾(半两去毒)
上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饮下无时一方有木香一钱又一方胡椒蝎 尾各四十丸 \x中满分消丸\x 治中满鼓胀水气腹大热胀并宜治之 黄芩 枳实(炒二钱) 半夏(各三钱) 黄连(三钱) 姜黄 白术 人参 甘草 猪苓(
各一钱) 浓朴(制五钱) 茯苓 砂仁(各二钱) 泽泻 陈皮(各三钱) 干生姜(二钱) 知母(三 上为末水浸蒸饼子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焙热白汤食后服寒因热用故焙之 \x推气丸\x 治三焦痞塞气不升降胸膈满胀大便闭涩小便赤少 大黄 陈皮 槟榔 枳实 黄芩 黑牵牛(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熟汤吞下 \x杨氏消胀丸\x 木香 黑牵牛 萝卜子 槟榔 上等分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熟汤吞下 \x槟榔丸\x 治小儿疳气腹胀胸膈痞闷喘急不安 青皮(去穣用巴豆炒黄色去巴豆) 槟榔 萝卜子 香附子 木香 黑牵牛 上为末姜糊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x三棱丸\x 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呕恶心全不入食 三棱(煨) 木香 神曲(炒) 陈皮 半夏(姜汁制各一两) 丁香 桂心(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丸粟米大乳食后生姜汤下二十丸 \x分气散\x 治小儿肿胀作喘气短而急 北梗 赤茯苓 陈皮 桑白皮(炒) 大腹皮 枳壳(制) 半夏曲 真苏子(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