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0-幼科证治准绳-第88页

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痛而后肿者,
气伤形也。又云∶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留结为痈。《外科精义》云∶ 凡疮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脉,肉色不变,发于骨髓,盖 必有诸中,而后形诸外,故受证之经与所患之位,各有不同,岂宜一概外敷凉药,
惟脾胃无亏,血气不和者,庶几有效。若服化毒之类,脾胃复伤,血气凝滞,亦 不能消矣。至如疔疮之类,正欲宣拔其毒,若复用前药,肌肉受寒,血气凝滞,
必致毒瓦斯入内而不救。治法必察其肿之高漫,色之赤白,痛之微甚,作脓之难易,
出脓之稠薄,生肌之迟速,以别其属阴属阳,或半阴半阳,或纯阴纯阳,而用相 宜之药以凉之、热之、和之。又当审受证之敷变,五脏之相胜,而以调补脾胃为 主,庶不致变恶证也。
\x神功散\x 治疮疡初起肿 者,用之可消,加血竭更好,丹毒未砭者亦可用之。
黄柏(炒) 草乌(生用)
上,各另为末,等分。用漱口水调敷,常漱口水润之。
上,敷贴、散肿、排脓、生肌、收口、等方,并见《疡医准绳》,宜于彼中查 之,兹不赘述。
<目录>集之三·心脏部一\疮疡<篇名>丹毒属性:《圣惠》凡小儿一切丹,皆由风毒在于腠理,热毒搏于血,蒸发其外,其皮上热 而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也。若又不歇,则肌肉坏烂。若毒瓦斯入腹,则杀人也。
今以一方同疗之,故号一切丹也。《婴童宝鉴》小儿诸丹毒歌∶丹火初成似火烧,
天火浑身赤转饶,伊芳火膀边青黑色,厉从额上起根苗,臀并谷道 丹毒,如带 红 暴火调,留火发时一日甚,改变无常五色标,家火颊连双腋乳,天灶内踝及阴尻,
背并膝赤飞丹病,股内脐阴尿灶招。巢氏云∶火丹候,往来如伤寒,赤着身、而日 渐大者,是也。又云∶丹火候,状发赤如火烧,须臾 浆起,是也。《婴孺方》
云∶火丹者,往来如伤寒,赤着身体,不从伤火而得名,如日出时,以从其处,又 名日丹,宜同用《千金》漏芦散。〔曾〕经云∶赤紫丹瘤,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 丹砂。心主血,而火性热,血热相搏,阴滞于阳,即发丹毒,心虚寒则痒,心实热 则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难疗。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当归散 加连翘、荆芥,水煎服,及牛蒡汤加炒麻仁研碎同煎,与宣热拔毒,其次赤葛散,
或初用化丹汤亦好。有身上发时,亦如前证,不甚燥痒,但见出浮于遍体,神昏不 悦,名阴湿毒证,先以冲和饮加南木香水姜煎服,次用当归散、雄黄散,然此二证 不问赤白,若入腹入肾,多致为害,不可轻视如常,自取困尔。〔汤〕小儿丹毒,
乃热毒之气极,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故赤肿及游走遍身者,又名赤游风,入肾入腹 则杀人也。大抵丹毒虽有多种,病源则一,有赤丹毒遍身痒者,或女子十五六而脉 未通者多发丹疹,皆由血有风毒乘之,宜服防己散。
\x葛根白术散\x 治小儿赤白丹毒。
白术 枳壳(各一钱) 茯苓(二钱) 木香(一钱半) 葛根(三钱) 甘草(二钱半)
上锉散。用水一盏煎,不拘时服。
\x犀角解毒散\x 治小儿赤丹瘤。壮热狂燥,睡卧不安,胸膈闷满,咽喉肿痛,遍身 丹毒。
牛蒡子(炒,一两五钱) 防风 甘草(各二钱半) 荆芥穗(五钱) 犀角(一钱半)
上锉散。用水煎,不拘时服。
\x防风升麻汤\x 治小儿丹瘤赤肿。
防风 升麻 山栀(去壳) 麦门冬(去心) 木通 甘草节(各一钱)
上 咀。用淡竹叶三片煎,食远服。
\x荆芥散\x 防风 天花粉 羌活 生地黄 当归 蝉蜕(各等分)
上,水煎服。
\x百解散\x(惊)
\x防己散\x 汉防己(半两) 朴硝 犀角 黄芩 升麻(各一分) 黄 (各一分)
上 咀。竹叶水煎,量大小加减。
\x牛蒡汤\x(咽喉)
\x化丹汤\x 解利丹毒遍身燥痒,发热烦啼。
川独活 射干 麻黄(去根节) 青木香 甘草 黄芩 薄桂(刮去粗皮。各五钱) 石膏末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治小儿一切丹毒。\x漏芦汤\x (一名漏芦散)
漏芦 麻黄(去根节) 连翘 川升麻 黄芩 白蔹 甘草 川芒硝(各一分) 川大黄(一 两,锉,微炒) 一方,加枳实(一分),麸炒微黄赤芍药(一分),锉 上为粗末。每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丹〕小儿黑 、红 、疮痒、瘾疹。并用\x防风通圣散\x治之。
治小儿月内发一切丹。\x蓝叶散\x 蓝叶(一两) 黄芩 犀角屑 川大黄(锉,微炒) 柴胡(去芦) 栀子仁(以上各一分)
川升麻(一分半) 石膏(一分半) 甘草(半分,微炙)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下竹沥半台,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