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心主血。血气行至巳午则阳气盛。阳气与正气相搏。故至期而发热。非其时者。非血热也。宜龙胆丸、地黄膏之类。海 藏云。夜热属阴。四顺饮之类。此言血热在夜也。脉经云。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言宿食夜热也。积热 者。久热也。疳热亦久。但兼面黄吃炭土。鼻下烂也。三因云。小儿积热者。表里俱热。遍身皆热。颊赤口干。小便赤。
大便焦黄。先以四顺饮利动脏腑。则热去。既去复热者。内热已解。而表热未解也。当用惺惺散。表热乃去。表热去后。
又发热者。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元。而阳浮于外。所以发热。非热极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气。则阳收归内。
身体便凉。重者用银白散。临时发热者。或由感冒而得也。
<目录>卷二\发热烦躁<篇名>寒热并作属性:薛己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往来。此乃阴阳相胜也。夫阴气并于阴。则发 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入阴中则发热。阳不足 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阳胜则乍热。阴胜则乍 寒。阴阳相胜。虚实不调。故邪气更作。而寒热往来。或乍寒乍热也。少阳胆者。肝之腑。界于表里之间。阴阳之气易 乘。故寒热多主肝胆经症。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若只见寒热。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后元气未复。悉属阴虚生 热。阳虚生寒。宜八珍汤。甚者十全大补汤。有宿食为病。亦令寒热。保和丸。食积既消。而寒热尚作者。肝邪乘脾。
所胜侮所不胜也。异功散加柴胡、山栀。
张涣曰。寒热症。有头疼汗出者。有呕吐不食者。有憎寒而反饮水者。有壮热而反饮汤者。有筋骨疼痛者。有因食 积。寒而腹中痛。热而腹中鸣者。
鳌按。此寒热并作。乃自为一症。故有一日两三度发。或五六度发者。非如疟之休止有时也。其疟症寒热。另 详疟门。
<目录>卷二\发热烦躁<篇名>骨蒸热潮热余热属性:曾氏曰。骨蒸热者。身体虚羸。遇晚而发。有热无寒。醒时渴汗方止。此乃疳病之余毒。传作骨蒸。或腹内有癖块。
有时微痛。用化癖丸。先治脾虚宿滞。次以柴胡饮为治。仍忌鸡酒羊面毒物。
鳌按。汤氏治骨蒸热。用生犀散、地骨皮散、七宝散、金莲饮子。殊为妥协。存参。
有小儿热症。用表里药后。其热俱退。既乃复热者。为余热也。推其原。乃表里俱虚。而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所 以又发热。宜用温平药和其里。则体热自除。钱氏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黄 六一汤、安神散。自然平复。
龚信曰。热有作止。每日应时而发。谓之潮热。如潮信之不失其期也。钱氏云。假如潮热。是一脏实。一脏虚。而 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且如日中发潮热者。心虚也。脉为心之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 母气。则内平而潮热愈也。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硝黄诸冷药下之。下既多矣。不能禁约。而津液内竭。纵取一时 之瘥。鲜不成疳病而身瘦也。曾氏法遇潮热症。先以百解散发表。次以当归散治之。脉实者。以大柴胡下之。虚浮数者。
以百解散微汗之。若潮热而呕者。小柴胡和解之。
王肯堂曰。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经之遗热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 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法当和胃。使阳气收敛。其热自止。宜参苓白术散。
<目录>卷二\发热烦躁<篇名>烦躁原由症治属性:薛己曰。仲景云、火入肺则烦。入肾则躁。夫心者。君火也。火旺则金燔水亏。而火独存。故肺肾合而为躁也。活 人云。但烦热者。虚烦也。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鼻不疼。故知非伤寒也。头不疼。脉不紧。故知非里寒 也。不可发汗攻下。当与竹叶汤。兼呕。橘皮汤。又心虚则先烦而后渴。翕翕发热。其脉浮紧而大是也。盖烦者。心中 烦扰为内热。故属阳。躁者。肢体躁动。或踝身为外热。故属阴。外热者。无根之火也。是以为虚。在小儿当辨其HT 煎不安。是烦。HT 不定。是躁。
HT煎者。心经有热。精神恍惚。烦满生惊。HT 者。心经有风。烦躁惊搐也。热甚者。黄连解毒汤。轻者。导赤 散。风热者。至宝丹。脉数而实。便闭者。神芎丸。此皆实热之治法也。若烦而头痛短气。口干咽燥。不渴者。虚也。
四君加芎归。烦不得眠。酸枣仁汤。面戴阳。目内赤。六脉洪大。按之全无者。血虚发躁。当归补血汤。若躁而踝体。
欲入并中。脉沉细或浮大。按之如无者。此皆阴盛发躁。宜参附汤。有回生之功也。
<目录>卷二<篇名>伤寒属性:汉张仲景。创论伤寒。六经分治。阴阳并观。传变不一。贵探其原。表则易治。里岂易痊。三阳为表。里症常兼。
三阴为里。表症亦繁。病机叠出。不一其端。合并两感。欲辨难言。汗吐下法。不误则安。男妇大小。大概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