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乳者。益黄 散。
王汝言曰。小儿吐泻并作。即名霍乱。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泻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纳而不出。中 焦主腐化水谷而生荣卫。灌溉百骸。下焦分别水谷。主出而不纳。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 后水谷传变得宜。岂有吐泻之患。凡小 儿吐泻。皆因六气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调护失宜。乳食不节。遂使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然。有先泻而后吐者。
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吐亦不多。且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有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 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冷热宜辨。
娄全善曰。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也。钱氏白术散。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也。钱氏玉露散。
张兼善曰。初生吐泻。大便色白。停乳也。紫霜丸。下后用香橘饼。初生月内吐泻。宜朱砂丸。如吐骤。或泻完谷 者。伤风甚也。凡伤风多作吐泻者。风木好侵脾土故也。宜大青膏。
王履曰。婴儿暑月吐泻身热。宜玉露散。或益元散。寒月吐泻身冷。宜益黄散。
钱乙曰。吐泻久。将成慢惊风。宜和胃丸、双金丸。一五岁儿吐泻。壮热。不思乳饮。钱见曰。此见目中黑睛少而 白睛多。面色 白。必多病。夫面色 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肾虚也。黑睛属水。本怯而虚。故多病也。纵长成。
必肌肤不壮。不耐寒暑。易虚易实。脾胃亦弱。更不可纵恣酒色。若不保养。不过壮年也。面上常无精神光泽者。如妇 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壮热者。伤食也。又虚怯不可下。下之虚入肺则嗽。入心则惊。入脾则泻不止。入肾则益虚。
但以消积磨化之。为微有食积也。
薛己曰。小儿吐泻。手足指冷者。脾气虚寒也。异功散加木香。泻而腹中重坠者。脾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服克 滞药而腹中窄狭者。脾家虚痞也。六君子汤。面黄泻青者。脾虚而肝乘之也。六君加升、柴、木香。多噫泻黄者。六君 加炮姜、升麻。生下半月内吐者。只调其母。儿不胜药也。
<目录>卷三\吐泻(单吐单泻)
<篇名>四时吐泻治分表里属性:钱乙曰。春冬之治宜从表。如伤寒吐泻身温。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青白。呕吐。乳下不消。时咳嗽。更有五 脏兼现症。当煎入脏君臣药。先服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症。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也。若伤风吐 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白术散。后用 发散。大青膏。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眼。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专先 补脾。益黄散。后用发散。大青膏。此伤风二症。多病于春冬也。夏秋之治宜从里。儿生三日内壮热。不思乳食。大便 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寒。当下之。白饼子。并和胃。益黄散。儿生三日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
乳食不消。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症。肺则睡露睛。喘气。心则惊悸饮水。脾则困倦多睡。肝则呵欠烦闷。肾则不 语畏明。当视其兼脏症。先泻其所实而补其虚。如脾虚。益黄散主之。此二症多病于夏秋也。再如五月夏至后吐泻。身 壮热者。此热也。盖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不消。泻深黄色。玉露饮。六月大暑后吐泻。身大温 而似热。脏腑中六分热四分冷也。吐呕。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乳或不乳。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饮。
立秋后吐泻身温。脏腑中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 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饮。八月秋分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呕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 散。不可下也。凡治小儿吐泻。大法。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九分补而一分下。切勿混治。
万全曰。小儿盛暑吐泻。邪热在下焦则泻。在上焦则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虽吐时时与啜之。过三日必愈。如 身热脉大溺黄。五苓、益元各半。汤调温服。如身凉脉细。尿清。早晨益黄散。后玉露散。如过四五日困弱。异功散。
或用和中散。
曾氏曰。小儿盛夏初秋。遇夜乘凉。渴而饮水。过食生冷。攻击肠胃。遂乃暴吐暴泻。传作手足俱痹。筋挛而痛。
痛则神志不宁。若以惊症治之。误矣。
张元素曰。如有风而泻。用防风、羌活。谓吐泻兼肝病。风搐拘急。如有热而泻。用大黄、黄连。谓吐泻兼心病。
身热也。有寒而泻。用附子。谓吐泻兼肾病。身冷。或足胫寒而逆也。有湿而泻。用白术、茯苓。谓吐泻兼本脏脾病。
多睡体重昏倦也。有肺病而泻。用白芍、桂心。定喘麦冬、人参。甚者用槟榔。大便不通加大黄。谓吐泻兼肺病。咳嗽 也。
<目录>卷三\吐泻(单吐单泻)
<篇名>吐泻心腹痛属性:圣惠方曰。小儿冷热不调。乳哺不节。使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肠胃间。则成霍乱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