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4-幼科铁镜-清-夏鼎-第16页

暑益气汤。一服立愈。此大方脉切脉。不如小儿科望色辨窍为妙之一证也。
[卷五] 辨夜啼
夜啼有六。
一、面深红多泪。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此心热也。遇火两阳相搏。故见灯而啼甚也。其候手腹必热。小便赤。推用水底捞月。引水上天河。退下六腑及运八卦。推坎入艮。药用导赤散加栀仁、薄荷、天麻。
一、哭多睡少。天明则已。面色青白。便亦青白。治宜温下焦。用备急方。
一、为异物所侵。目有所视。口不能言。但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治宜陈皮、生姜、茯神、远志、甘草。
一、有脾胃两虚。吐泻少食而啼者。治宜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木香。
一、有心血不足而啼者。其候睡浓忽悸。舌色淡白。而色不重。宜用安神汤。
一、有脏寒肠痛而啼者。以手按其腹即不啼。起手又啼。此候面必青。手必冷。口不吮乳。治用当归、白芍、人参、甘草、桔梗、橘皮。等分服之。
外此而啼者。必非病也。或夜醒时为戏灯所惯。无灯而啼者有之。或乳母缺乳而啼者有之。
[卷五] 辨疳疾
疳者、干而瘦也。此由寒热失理。饮食不节。或因吐久、泻久、痢久、疟久、热久、汗久、咳久、疮久。以致脾胃亏捐。亡失津液而成也。
心疳者。面黄颊赤。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烦渴。治宜宁心丸。
肝疳者。肌肉消瘦。目胞赤肿。翳生泪多。白膜遮睛。泻多青色。治用肝疳丸。
脾疳。黄瘦腹大。或吃土吃米吃茶。宜调脾汤。
肺疳。潮热喘嗽。鼻烂流涕。宜先用清肺汤。次用化丸。
疳肿者。乃由疳久脾衰。不能制水。故头面四肢发肿。胀甚者褐子丸。大喘者不治。
丁奚。腹大项细。哺露。翻食吐蛔。宜芦荟丸。
[卷五] 赤游丹火
此候由内有积热重蒸。外被风热所感。搏于血气。皮肤赤肿。色如火灼。或注头上。或发肢体。却非轻症。
入腹入肾。亦能杀人。宜速治之。用升麻、黄芩、连翘各一钱。大黄、朴硝各二钱。同煎服四五剂自愈。
余同袍胡道生乃孙。头患丹火。接余治。用前方。服二剂不退。又以价来请余。以札复曰。此症非轻。非一二服可愈。宜重用各味五六剂。定然见效。后如数服愈。前岁。余宗人有一女患此症。余嘱曰。此重症也。不可怠缓。不听。果死。
[卷五] 淋症
有沙淋者。肾水为热所结。化为沙石。内塞水道。沙出痛止。治用五淋散。气淋者。小腹胀满。小便涩滞而痛。用泻白散。血淋者。心热血散。治用五淋散。加小蓟、滑石、车前子。寒淋者。膀胱冷气。与正气交争。寒战而后溺。治用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有心热者。用清心莲子饮。肾热者。用六味地黄丸。肝热者。用柴胡栀子饮。脾热者。用泻黄散。脾虚者。用小异功散。肺热者。
用泻白散。肺虚热者。治用小异功散加炒山栀。
以上心热等七种淋症辨法。在辨脾心肺肝肾之内求之。
[卷五] 便浊
尿白如米泔水。久则成疳。人参、甘草、当归、木通、猪苓、赤芍、赤茯、青皮、川萆治之。
[卷五] 大便不通
肺与大肠有热。热则津液少而便闭。治用四顺清凉饮。血虚燥滞不通者。治用四物汤加柏子仁、松子仁、胡桃仁。等分服之。
同邑绅徐梅宣公郎。痘后四十日。大便闭有七日。他医以承气汤单授之。余舅氏时在徐宅。力荐请余。往视之日。血虚之极。幸未通利。通则不可药矣。梅宣且幸且疑。硬用四物汤一服。便出乃溏粪。带白色。梅宣拍案叫绝曰。一望即知。神何至此。前庸手几败乃事。此望色审窍。知非肺热之一验也。
[卷五]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由肺燥不能生水。当清肺中之热。而滋肾火之源。治宜用黄芩、黄连、天花粉、知母、麦冬、茯苓、木通、甘草。等分服之。
若脾湿气不上升。当健脾生金。先用泻黄散。随用六君子汤。若膀胱有热。涩滞其流。治用五苓散。
[卷五] 出汗
出汗者。寝中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治宜四物汤加黄、浮小麦、黄连。煎服。有自汗者。不时而出。动则乃息。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治宜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浮小麦、麦门冬。煎服。有脾虚泄泻自汗。而汗出有时者。此症大虚。治宜六君子汤。或附子理中汤。姜枣引。煎服。
[卷五] 黄胆
黄胆。其候色黄。属脾。盖小儿由饮食所伤。兼之湿热之气。蕴积脾胃。故成此症。面目指爪小便遍身皆黄。
疸症无疑。治宜地黄茵陈汤。
[卷五] 肿胀
肿胀之症有二。
一曰气肿。先肿而后喘。由脾胃虚弱。脾主肌肉。肺主皮肤。土弱不能生金。虚气上攻乎肺。行于面目。遍身浮肿也。治宜调脾行气为主。用五子五皮汤。等分煎服。轻则六剂。重则十剂。无有不愈。
一曰水肿。先喘而后肿。因上焦烦渴。喜饮茶水。脾虚不能制水。水反侮土。上冲乎肺。流走皮肤而光肿也。
治宜实脾利水为主。用胃苓汤。又泻后痢后疟后诸病。脾虚发肿者。宜调脾胃为主。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