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5-幼科铁镜-第14页

胃俱虚吐泻兼作,此言极谬。若先 泻后吐,面白神疲,不热不渴,额有微汗乃脾胃虚寒也,宜理中汤或小异功散,或六君子汤 。若先吐后泻,面赤唇燥,烦渴溺赤,乃脾胃有热也,治宜五苓散加竹茹煎服。又有积滞在 脾,不能运化水谷而吐泻者,宜用消导二陈汤。
有长夏夹暑吐泻者,宜用六和汤。
余髫年砚席友陈公载嫒患吐症,适余抱风寒,因延大方脉用温胃剂吐益甚。带疾往视,
口唇红丽,气出蒸手,舌色红紫,用熟石膏一钱研碎,以茶一碗送下,稍止,随加一服,立 愈。在大人苗窍尚验,况婴儿乎。后又患吐,色窍俱同,仍用石膏却不甚应,揣之下元或有 寒气,用炒盐熨腹,仍服石膏即愈。可见苗窍颜色从不一误。
余于岁癸丑北上到会馆,适陈是庵幼郎脾泻将慢,付余治,问曰∶曾服参否。是庵曰∶ 如服一分便爬上了壁。余心以为南北或亦有异。转思初到都门,恐孟浪来诮,以六君子汤去 人参连服二剂,了无一效,辞接别医。良久一医拥舆至馆。去后余请所发剂视之,剂属消导 。因问∶彼何人斯。是庵曰∶此名震京都之郑小儿科也。余曰∶久泻将慢尚可再用消导之药 ,用之命不可知矣。乃止。余便不以是庵之言为正,硬用六君子汤,倍加人参,且外加附子 五分,两服即愈。是庵叹曰∶素闻妙手,今果然矣。此辨色审窍勿以人言为信之一验也。
<目录>卷四<篇名>辨痢疾属性:夏禹铸曰∶丹溪云痢无止法,以通利为主,此言亦不尽然。何也,痢疾有寒有热,白者 虚寒也,红者实热也,治宜调脾为主。若染一二日,遍身壮热,脓血稠粘,里急后重腹痛 者,宜用承气汤,以下之,或用木香槟榔丸。若虚怯者不可下。病久身凉自汗,宜用补中益 气汤。挟热而痢纯血,宜用四顺清凉饮,或黄连芍药汤。挟冷而痢纯白,或乳食不消者,宜 用理中汤。有湿热之毒熏蒸清道上致胃口闭塞而为噤口者,宜用人参、黄连、石莲子。有痢 久胃气虚则不能乳食而为噤口者,宜用理中汤或六君子汤。有积毒之气上冲而呕恶者,宜用 人参败毒汤。有胃气虚寒而呕恶者,宜用附子理中汤。有痢后脾虚不能制水而遍身浮肿者,
宜用六君子汤,外加苍术、浓朴、猪苓、泽泻、黄连、芍药。有痢久脱肛者,经曰肺气 虚寒,由脾虚而金无所养,故大肠虚脱而下陷也。宜补脾温胃,用固肠饮。有积尽而痢久不 愈,乃脾气下陷,宜用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若初起宜用姜茶散。有夹暑热而痢下赤白相 兼者,用清暑益气汤加香薷饮。
余长男之日五岁时与幼甥同患痢疾,男素脾弱,痢起腹并不痛,痢下纯脓,白色中带蓝 色,口气微冷。不用通利,即以六君子汤服之。甥痢纯红,遍身有风疹,用四顺清凉饮加防 风、柴胡。两药各器同炉煎。姻家误以男药与甥服之,风疹即隐,气喘促,睡鼾。余急以天 保采薇汤与服,疹复出,喘止。仍用前汤数剂愈。此可见脾虚之极不必清利,硬用补剂。热 痢宜清不可用补之,一验也。
<目录>卷四<篇名>辨疟疾(附阴虚似疟)
属性:疟疾皆由冒感风寒暑热而发,丹溪有曰∶若无汗要有汗以散邪为主,若有汗要止汗以扶 正气为先。此千古不磨至之论也。发时有一寒一热,身重骨节疼痛,自汗多呕者,湿疟也。由 汗出脱衣冲冒风寒,或渴极过饮冷水,或冷水浴身所致。有食疟者食所伤,由饮食过度伤寒 所致。俱用柴胡、前胡、青皮、陈皮、苍术、白术、白茯、甘草、猪苓、泽泻、知母、贝母 、浓朴、半夏、黄柏等分,姜枣引,服一剂以清之。于发疟日之五鼓,空心以前方加常山、
槟榔、草果仁等分煎服以截之,即愈。如久疟不止致中气弱极,名曰脾寒,用四兽饮加枣 、姜,服五六剂自愈。
夏禹铸曰∶有阴虚似疟竟作疟治者,这般人却没有一毫心思一线想头。夫谓之曰∶似则 两症相去。原是星渊即曰∶似疟亦只似其疟之脾寒。试问∶普天下人可有疟一起而就成脾寒 者。是必始于清之无法,继又截之无方,或从不服药,相延日久,才到脾寒之症。明明有这 一条来路,若一见每日下午身有潮热,冷状飕,便作疟治,独不思到疟有来路。况脾疟由 重减轻,阴虚由轻加重,两症判然,竟不知别。此一种心窍,真不可理解。
阴虚似疟,如潮热稍重于作寒,治用四物汤加人参。如心、肺、肝有热,虽汤内已有熟 地,再外加生地。如作寒稍重于潮热,四物汤外加黄 、人参、甘草等分参减半。如潮热作寒 俱轻,只用四物汤,不须外加。如女患此,加红花二三分。
<目录>卷五<篇名>辨咳嗽属性:夏禹铸曰。前书只说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侵肺。皆令人嗽。又曰。五脏六腑皆有嗽。非独在肺。此仅言咳嗽 之大纲。卒未透发。六淫侵肺之颜色。与脏腑俱嗽之分别。余忆其故。必从大方脉书上采来。惟照脉论症。故不说到六 淫侵肺的颜色。亦未分疏脏腑致嗽的根由。即言一一形症。俱属模糊。余把六淫侵肺脏腑皆嗽这八个字上。一一体出形 色。历药不爽。若风寒湿三邪侵肺。其候面白而畏风。烧热而无汗。或头疼。或鼻流清涕。唇色晦暗。痰涎白色。或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