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天花粉、知母、麦冬、茯 苓、木通、甘草。等分服之。
若脾湿气不上升。当健脾生金。先用泻黄散。随用六君子汤。若膀胱有热。涩滞其流。治用五苓散。
<目录>卷五<篇名>出汗属性:出汗者。寝中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治宜四物汤加黄 、浮小麦、黄连。煎服。有 自汗者。不时而出。动则乃息。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治宜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浮小麦、麦门冬。煎服。有 脾虚泄泻自汗。而汗出有时者。此症大虚。治宜六君子汤。或附子理中汤。姜枣引。煎服。
<目录>卷五<篇名>黄胆属性:黄胆。其候色黄。属脾。盖小儿由饮食所伤。兼之湿热之气。蕴积脾胃。故成此症。面目指爪小便遍身皆黄。
疸症无疑。治宜地黄茵陈汤。
<目录>卷五<篇名>肿胀属性:肿胀之症有二。
一曰气肿。先肿而后喘。由脾胃虚弱。脾主肌肉。肺主皮肤。土弱不能生金。虚气上攻乎肺。行于面目。遍 身浮肿也。治宜调脾行气为主。用五子五皮汤。等分煎服。轻则六剂。重则十剂。无有不愈。
一曰水肿。先喘而后肿。因上焦烦渴。喜饮茶水。脾虚不能制水。水反侮土。上冲乎肺。流走皮肤而光肿也。
治宜实脾利水为主。用胃苓汤。又泻后痢后疟后诸病。脾虚发肿者。宜调脾胃为主。用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
切不可用通药。如通。万不能活。如不因疟痢诸病后。突然而肿胀者。方从水气二种治之。此方即大方脉家用之。
亦无一不效。如通身不肿。
只有腹肿。弹之如鼓声。按之却绵软。此脾虚也。宜用六君子汤加浓朴。若腹肿弹之不响。按之如石。此单腹胀 也。不治之症。
<目录>卷五<篇名>三消属性:三消之症。实热者少。虚热者多。不足之症也。若作有余治之。误矣。始而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肾水 消浊。传染日久。则肠胃合消。五脏干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
消渴。心火动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热于肺。渴饮茶水。饮之又渴。名曰上消。治宜莲花饮为主。次以生津 四物汤。川芎八分。归身一钱。生地酒洗一钱。知母一钱。白芍用湿纸包煨一钱。麦冬去心一钱。川连八分。乌 梅肉五分。天花粉七分。薄荷、石莲肉、蜜炒川黄柏、炙甘草各五分。
消肌。脾火动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热于胃。喜多食。食无足时。小便色黄。名曰中消。宜用石膏、知母、
甘草、人参。倍加石膏。外加粳米。次宜生津养脾。
消浊。火动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混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用莲子、知母、芡实、麦冬。入四物汤 服之。
凡消症。务要养脾生肺。降火滋阴。病自除矣。
总治三消。以生血为主。用黄连、天花粉二味为末。藕汁、生地汁、生姜汁、人乳并蜜。共和二末为丸。每 次一指而大。白汤送下。
<目录>卷五<篇名>膀胱气痛属性:婴儿小肠与膀胱气痛在脐下气海两边。筋肿到肾囊边。痛不可抵。治用川楝子、橘核、小茴香、荔枝核。俱 焙炒为末。白酒热调三四钱一服。不数服即愈。
<目录>卷五<篇名>呆笑属性:儿无甚病。忽然见人呵呵而笑。即不见人亦然。每日如是。治用桔梗三钱。半夏五钱。木通一钱。甘草五钱。煎服。
随于顶心百会穴。艾灸二壮。即愈。
<目录>卷五<篇名>不寐多困属性:婴儿不睡有二。一心虚。一胆虚。睡中不闻人声。忽醒而不寐者。此心血不足。宜用人参安神丸。有睡中稍闻人声 响动。即惊而不寐者。此胆虚之极。宜用参竹汤。
多睡者。脾气虚弱。健运之令不行而嗜卧也。治宜温补脾胃。以四君子汤加木香、半夏。倍加白术。
<目录>卷五<篇名>龟胸属性:由感风热。凝注为痰。停心滞胸。咳嗽喘促。肺气胀满。攻于胸膈。渐成龟胸。或乳母过食辛辣。夏哺热乳。亦成 此症。治宜宽气化痰丸。
<目录>卷五<篇名>龟背属性:由客风吹背。传入于髓。故背突如龟。或咳嗽久以致肺虚。肾无所生。肾主骨。风寒乘虚而入于筋骨。致精血不能 流通。故骨弓而驼。治宜松蕊丹。外以龟尿点脊背中。中缝即愈。
<目录>卷五<篇名>论解颅囟填囟陷属性:小儿生下头缝不合。肾主骨而脑为髓海。肾有亏。故不合也。名曰解颅。治宜六味地黄丸。囟门之起。名曰囟填。
宜大 连翘饮。或泻青汤。囟陷如坑者。由病久血气虚弱。不能上 充。治宜固真汤。又以狗骨炙为末。鸡子清调敷之。
<目录>卷五<篇名>干瘦似疳属性:儿父母平常节儿饮食。从不伤脾。饮食不缺欠。又非病后。但见逐日消瘦。其症必由有所思想而难言。或二三岁四 五岁时。母又有所生。乳哺怀中。多有疼爱之声。前儿从旁窥伺。见其爱有所夺。不能入怀吮乳。惟朝思暮想。久则伤 脾。治之非药所及。此症前所未传。今不概见。
余先君在日。余妹归宁。见抱甥干瘦。审无他症。顷见妹哺次甥。长甥倚膝。觉神不在舍。因问予妹。瘦始于何日。
妹曰。自得次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