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6-幼科铁镜清夏鼎-第15页

心火盛。则金被火伤而嗽。试观冶人烁金。火烈而金跃。息火则金安。火克金沸。亦一定之理。其候舌红唇燥。小便赤涩。口气蒸手。便知心火克金。法惟泻心。用贝母、陈皮、甘草、黄连。木通、杏仁、麦冬、五味等分。灯心引。煎服三四剂。自愈。
弱克之嗽在肝。肝有制伏。肝始不旺。如肺弱木强。侮金。则肺乃被侮而嗽。肝侮肺嗽。又一定之理。其候目勇口苦。宜用白芍、柴胡、冬花、五味、枳壳、半夏、甘草等分。煎服五剂自愈。
水火不相交济之嗽。由肾水不能上升。则火炎无制。乃上刑肺金而嗽。犹之易之未济。离火居上。坎水居下。
水不得火而无功。火不得水而功亦无所施。水火不相交。故不各得其用。若既济。则为有用矣。况五行惟火最烈。
岂止嗽耶。其症涕唾带血。甚至血溢。治用滋阴降火汤。二三剂自愈。屡治屡效。案难悉载。
隔经传染之嗽在胃。胃有热因染乎肺而嗽。肺胃各经。顺传不到。逆克不及。又不相侮。胡为亦嗽。乃由胃肺逼邻。胃司食入。肺司气出。出入虽不同途。却共呼吸门户。胃热熏蒸。波及肺窍。所谓失火殃鱼。亡猿灾木者是也。其候唇红口红作渴。气出大热。治用石膏、冬花、麻仁、五味、甘草。
以上诸嗽。如喘。加麦冬、天冬。如咳有声无痰。加杏仁、防风。有声有痰。加半夏、枳壳。
余于本经咳嗽外。复将此五种。旁引曲喻。无非为嗽。虽出自肺家。而却有隔经之嗽。理实虽明。故不惜多方以譬明耳。幸毋以卮言罪我。
江平世业医道。地距四十余里。一孙咳嗽。自药不应。以形色札白之余。并来药单。乃泻肺之味。掳曰。面舌唇口皆红。小便赤色。余札复。示以泻心之剂。后闻三剂愈。此心火刑金。泻心救肺之一验也。
[卷五] 痘后
(痘有专科。痘中症候不载。惟于痘后至紧要症。附专数方。)一、泄泻。唇口淡白。疮靥平白。小便清。宜用六君子汤。
一、痘靥平白。宜用保元汤。
一、痘靥不落。落过者亦平白。宜用八珍汤。
一、痘中眼内生翳子。宜用兔粪焙之为末。每服三四钱。白水送下。服至升余即散。
一、痘后疮靥。或红肿紫肿黑肿。急宜解毒。用生地、连翘、归尾、甘草、赤芍等。服三四剂。毒自解。
郡城孝廉危东原两嫒。痘后一愆期不收。一收后痘靥平白。俱有微热。邀余过治。见唇口惨白。气出微微。
并用十全大补汤。服二剂。热除靥脱。俱转红润。随以保元汤调服之。愈。此望色审窍。知血气两虚之一验也。
[卷五] 辨诸血
肺朝百脉之气。肝统诸经之血。盖营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有伤。营卫虚弱。故血失常道而妄行。若气虚气弱神瘦。唇有血色者。治法宜用四君子汤。
血虚者。精神照原。唇舌无色。治用四物汤加参、术。
粪前见血为近血。用黄连解毒汤。粪后见血为远血。用清胃汤。久不止者。用补中益气汤加胡黄连。
吐血者。胃中积热。宜用麦门冬饮。或清胃汤。
衄血者。脾热传肺。而肺不能统。血从鼻出。宜六君子汤加桔梗、当归、栀仁、黄芩。
咯血者。肾虚也。咯如牝鸡唤乳鸡声。婴儿无此症。
有咳嗽而吐血者。庸医多以童子痨治之。误矣,此乃肾水心火不相升降。火炎无制。治宜滋阴降火汤。
夏禹铸曰。诸般失血。有面色可审。俱属寻常。惟血脱、嗽血二种。症不多见。附录效案。以下较证。余友陈公载之侄女。七岁。血吐数升。身冷如冰。通身筋现青色。平常扑跌处青更甚。唇口惨白。口气微冷。此乃气虚血脱。初、大方脉作肺热。迫血妄行。用栀仁、黄芩等味。吐愈甚。此固照理用剂。却不知看色之妙。后余用人参、黄、肉桂、麦冬、甘草、白茯苓。二剂而愈。此气虚脱血。望形审窍之一验也。咳嗽带血。方见咳嗽类。
用滋阴降火汤。屡用屡效。症无疑二。故不附案。
[卷五] 辨中暑中热
夏禹铸曰。前辈云。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中暑。此言甚是。然中暑与中热。病形无异。中暑作渴。
中热亦作渴。中热说诡话。中暑亦说诡话。若不细审形色。虽得动静二字。究何益也。如探中暑说诡话。乃低声平平而说。中热发狂雄壮而说。此犹恐不得其真。只于口中一看。舌色惨白。唇无血色。口气微弱而冷。便是中暑。宜用清暑益气汤。立愈。若唇舌皆红。气出如焚。小便赤涩。定是心经中热。宜用木通、薄荷煎汤。再以犀角磨水一杯。羚羊角磨水半杯。入煎药和服。即解。
己亥之岁。余从伯一孙。方四岁。患病。初、伯与先君交恶已久。伯母呼予往治。举室阻挠。且畏之曰。彼孙一死。祸来匪轻。余曰。具有两眼。不烦过虑。视之。口气微微。面色惨极。唇舌白淡。口道诞话。知为中暑。
用清暑益气汤。一服愈。
穿山郡庠方绍文。仅一子。乃余婿。十七岁抱疾。以余只知幼科。延两方脉共治。彼见口说诡话。便作热治。
用尽犀角、连翘、芩、膏凉剂。疾益加甚。急闻于余。余往见。直卧如尸。口气冰冷。唇舌皆白。乃中暑之症。
误作中热。大可怪也。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