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15-医心方-第115页

升) 人参(二两) 桂心(二两) 干姜(三累) 大枣(十 二枚)
凡六物,水七升,煮得二升,分再服。
《通玄》云∶五日外肉凉内热者泻之,宜服升麻汤方∶ 升麻(二两) 黄芩(三两) 栀子(二两) 大青(二两) 大黄(二两,别浸) 芒 硝(三两)
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不利,尽服之。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六日方第三十一内容:《范汪方》治伤寒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方∶ 桃仁(二十枚,熬) 大黄(三两) 水蛭(十枚) 虻虫(二十枚)
凡四物,捣筛为四丸,卒服,当下血,不下复服。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七日方第三十二内容:《千金方》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结热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温,舌上干燥 而烦 知母(六两) 石膏(一升)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四味,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葛氏方》∶若已六七日,热盛心下烦闷,狂言见鬼欲走者方∶ 绞粪汁饮数合至一升,世人谓之为黄龙汤,陈久者弥佳。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八九日方第三十三内容:《录验方》治伤寒八九日腹满,外内有热,心烦不安茈(音柴)胡汤方∶ 母(二两) 生姜(三两) 葳蕤(三两) 茈胡(八两) 大黄(三两) 黄芩(二 两) 甘草(一 凡十物,切,以水一斗煮得三升,温饮一升,日三。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十日以上方第三十四内容:《千金方》治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利不止皆治之方∶ 大青(四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豆豉(一升)
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顿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阴毒方第三十五内容:《集验方》云∶阴毒者,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成阴毒,或服汤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 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喉咽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
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此阴毒侯。身如被打,五日可治,七日不治方。(《医门方》同之 。)
甘草(二分,炙) 升麻(二分) 当归(一分) 蜀椒(一分) 鳖甲(四分)
凡五物,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行五里复服,温覆,中毒当汗,汗则 愈,若不汗,病除重服。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阳毒方第三十六内容:《集验方》云∶阳毒者,或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 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见鬼,或下利,其脉浮大数,面斑斑如锦,喉咽痛,
下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方(《医门方》同之∶)
甘草(二分,炙) 当归(一分) 蜀椒(一分,去目) 升麻(二分) 雄黄(二分)
桂心(一分)
凡六物,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行五里须复服,温覆手足,中毒则汗,
汗则解,不解重作。今世有此病,此二方实未经用。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汗出后不除方第三十七内容:《集验方》大汗出后,脉犹洪大,形如疟,日一发,汗出便解方∶ 桂心(一两十六铢) 夕药(一两) 生姜(一两,炙)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 四枚) 麻黄(一两,去节) 杏仁(二十三枚)
凡七物,切,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再沸,下诸药,煎得一升八合,服六合。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鼻衄方第三十八内容:《千金方》云∶伤寒鼻衄,胁间有余热故也,热因衄自止,不止者方∶ 牡蛎(十分,左顾者) 石膏(五分)
上二味,酒服方寸匕,先食,日三四。凡衄亦可用。一方以浆服之。(《集验方》同之。)
《僧深方》治热病鼻衄,多者出血一二斛方∶ 蒲黄(五合)
以水和,一饮尽即愈。不瘥别依诸衄方。
又方∶烧牛粪作灰,服方寸匕。
又方∶以冷水洗佳。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口干方第三十九内容:《集验方》治伤寒热病口干喜唾方∶ 干枣(二十枚,擘) 乌梅(十枚,碎)
二物,合捣蜜和,含杏核大,咽其汁。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唾血方第四十内容:《范汪方》治热病唾血方∶ 白茅根一物,捣下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绞取汁饮之。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吐方第四十一内容:《集验方》治伤寒吐虚羸欲死方∶ 鸡子(十四枚)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乃纳豉四合,复煮两三沸,去豉,分再服。
<目录>卷第十四<篇名>治伤寒哕方第四十二内容:《病源论》云∶伤寒所以哕者,胃中虚冷故也。
《葛氏方》治伤寒哕不止方∶ 甘草(三两) 橘皮(一升)
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日三四。
《短剧方》云∶春夏时行寒毒伤于胃,胃冷 方∶ 白茅根(切,一升) 橘皮(二两) 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