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15-医心方-第121页


聚而不行,生痈,四也。痈疽一也,痈之久者,败骨名疽也。
又云∶夫积石成山,积气成痈,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皆由不去脆(青碎反)微故也。
《病源论》云∶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
凡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三尺者,竟 体脓,脓成,九孔皆出。诸气愤郁,不遂志欲者,血气蓄积,多发此疾。
凡发肿高者,疹(耻忍反)源浅。肿下者,疹源深。大热者易治,小热者难治。
凡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枣,发痈疽疖。
凡人汗入诸食中,食之则作疔疮、痈疖。
凡铜器盖食,汗入食,食之令发恶疮内疽。
凡鲫鱼脍合猪肝肺,食发疽。
凡醉,强饱食,不幸发疽。
《医门方》云∶凡痈肿发于背,欲得高,高即肿浮,浅在外,纵结脓者,亦多瘥;肿不 高,沉在肉里者,其肿深,脓溃向内必死。
《范汪方》云∶经言∶五脏不调,致疽;六腑不和,生痈。疽急者,有十∶一曰瘭疽者,
急者二三日杀人,缓者十余日;二曰痈疽,急者十余日杀人,缓者一月;三曰缓疽,急者一 年杀人,缓者数年;四曰水疽,所发多在手足,数年犹可治。疽者有数十种,要如此。痈之 疾,所发缓地不杀人,所发若在险地,宜令即消,若至小脓,犹可治,至大脓者致祸矣。一 为脑(乃道反)户,在玉枕下一寸;二为舌本;三为悬壅;四为颈节;五为胡脉;六为五脏 俞;七为五系;八为两乳;九为心鸠尾;十为两手鱼际;十一为肠屈之间;十二为小道之后;
十三为九孔;十四为两胁腹;十五为神主之舍。凡四十五处不可伤,而况于疽乎?若痈发此 地,遇良医,能令不及大脓者,可救,至大脓者害及矣。
痈疽脉洪粗难治,脉微涩者易愈。诸浮数之脉,应当发热,而反恶寒,痈也。
痈起于节解过,遇顽医不能即消,令至大脓者,岂膏药可得生复?
<目录>卷第十五<篇名>治痈疽未脓方第二内容:《医门方》云∶扁鹊曰∶痈肿疖疽风肿恶毒肿等,当其头上灸之数千壮,无不瘥者;四 畔亦灸三二百壮。此是医家秘法。小者灸五六处,大者灸七八处。疗痈疽肿一二日未成脓,
取伏龙肝下筛,醋和如泥,涂烂布上,贴肿,燥即易,无不消。(今按∶《葛氏方》和鸡子中 黄涂。)
《刘涓子方》云∶痈疽之甚,未发之兆,饥渴为始,始发之始,或发白疽似若小疖,或 复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处,是便隐痛,复按四边,比方得失。审 定之后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壮,又灸四边一二百壮。少者灸四边,中者灸六处,大者 灸八处,壮数、处所不患多也。灸应即贴即薄,令得即消,内服补暖汤、散。不已,服冷导 外即冷薄。不已,用热薄帖贴之法,当开其口,泄热气也。
治痈疽始作肿不赤而热长甚速、非薄帖所制犀角拓汤方∶ 犀角(三两) 大黄(三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三两) 黄连(三 两) 甘草(三两)
上七物,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使极冷,以故练两重入汤中,拓肿处,小燥易,
恒令湿,一日,一夜数百过。
治痈肿黄 帖治痈肿瘰 及欲发背觉痛方∶ 黄 (一两) 黄芩(一两) 芎 (一两) 当归(一两) 黄连(一两) 白蔹(一 两) 夕药(一两) 防风(一两)
上八物,捣筛,以鸡子白和涂故布上,以贴肿上,燥复易。患热者加白蔹,患痛者加当 归各一两。
《千金方》云∶凡痈疽始发,或从小疖,或复大痛,或复小痛,或发米粒大白脓子,此 皆微候,宜善察之。见有少异,即须大惊忙,急治之。及断口味,速服诸汤,下去热毒。若 无医药处,即灸当头百炷,其大重者,灸四面及头二三百壮,壮数不必多也,复薄冷药帖。
种种救疗,必瘥速也。亦当头以大针,针入四分即瘥。
凡诸异肿种种不同者,无问久近,皆服五香汤,刺去血,小豆薄敷之,其间数数以针刺 去血。若失治已溃烂者,犹服五香及漏芦汤下之,以升麻汤拓洗熨之,摩升麻膏。若生息肉 者,白芦茹散敷之,青黑肉去尽即停之。好肉生,敷升麻膏;肌不生,敷一物黄 散。若敷 白芦茹,青黑恶肉不尽者可以柒头、 茹半钱和三钱白 茹散稍敷。(今按∶五香汤在丁肿 方,漏芦汤、升麻汤、升麻膏在治丹之方;黄 散、 茹散在缓疽之方。)
内消散 凡是痈疽皆宜服之,方∶ 赤小豆(一升,熬,纳酢中,往还七返)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瞿麦(二两)
白蔹(三两) 当归(二两) 黄芩(二两) 猪苓(二两) 防风(一两) 黄 (三两)
薏苡仁(三两) 升麻(四两)
十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长服取瘥。(今按∶《广济方》同之。但《范汪方》云∶ 内消散治痈肿不溃∶ 白芷十分 白薇十分 芎 七分 夕药十分 椒七合 干姜七分 当归七分 草七分 凡八物,冶合,以酒服五分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