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方第十(八)
内容:《短剧方》治口干燥渴呕(乌后反,吐也)不下食方∶ 芦根多少,煮取浓汁,以粟作粥浆,服多少任意。
《葛氏方》治口中热,干燥,乌梅枣膏分等,以蜜和丸如枣,含之。
《苏敬本草注》云∶口干,食熟柿。
薛侍郎云∶若口干,即绞甘蔗汁任服。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痛方第十一(九)
内容:《僧深方》解散栀子汤方∶ 黄芩(三两) 栀子(四枚) 豉(三升)
凡三物, 咀,以水五升,先煮栀子、黄芩,令得三升,绞去滓,乃纳豉,煮令汁浓,
绞去滓,平旦服一升,日三,甚良。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治服石口中发疮方第十二(十)
内容:曹歙云∶口中生疮,舌强,服栀子汤,在上。
《僧深方》云∶解散失节度,口中发疮方∶ 黄芩(三两) 升麻(二两) 石膏(五两,末)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极冷,以嗽(桑浓反)口中,日可分十过。(《小 品方》∶若喉咽有疮,稍稍咽之佳。)
《短剧方》云∶治口疮小柏汤方∶ 龙胆(三两) 黄连(二两) 子柏(四两)
凡三物,以水四升,先煮龙胆、黄连,取二升,别渍子柏,令水淹潜(荚虚反),投汤 中,和,稍含之。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治服石心噤方第十三(十一)
内容:《病源论》云∶其寒气盛胜于热,荣卫痞涩不通,寒气内结于心,故心腹痛而心噤寒也。
其状心腹痛而寒,噤不能言是也。
《僧深方》云∶解散人参汤常用治心噤或寒噤不解方∶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 甘草(三两) 茯苓(一两) 栝蒌(二两) 白术(一 两) 枳实(一两)
凡七物,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秦承祖云∶疗散豉酒方∶散发不解或噤寒,或心痛心噤,皆宜服之方。用∶ 美豉(二升,勿令有盐)
凡一物,熬令香,以三升清酒,投之一沸,滤(胡移反)取温服一升,小自温暖,令有 汗意。若患热不可取汗者,但服之,不必期令汗也。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治服石心腹胀满方第十四内容:《病源论》云∶居处犯温,致令石势不宣,内壅腑脏与气相搏,故心腹胀满也。
皇甫谧云∶或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坐寝处久下热。又衣温、失食、失洗、不起行、
促起行、饮热酒、冷食、冷洗、当风栉梳(所菹反)而立。
《僧深方》解散三黄汤治散发心腹痛,胀满猝急方∶ 大黄 黄连 黄芩(各三两)
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下便止。
今按∶三黄汤亦出《短剧方》,在上除热篇。
《短剧方》云∶三黄汤治散盛热实不除,心腹满,小便赤,大行不利,地逆充胸中,口 焦燥,目赤熏热方∶ 黄连(二两) 黄芩(二两) 大薰黄(二两) 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纳芒硝,令烊,分三服。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治服石心腹痛方第十五内容:《病源论》云∶膈间有寒,胃管有热,寒热相搏,气逆攻乘心,故心腹痛也。
皇甫谧论云∶或心痛如锥刺。坐当食而不食,当洗而不洗,寒热相交,气结不通,结在 心中,口噤不得息,当绞口捉与热酒,任本性多少。其令酒两得,行气自通,得噫(于基反,
根声也),因以冷水洗淹布巾,着所苦处,温复易之自解。解便速冷食,能多益善。若大恶,
着衣小使温,温便去衣即瘥。于诸痛之中,心痛最为急者,救之若赴汤火,乃可济耳。
《短剧方》云∶治散发心痛,腹胀兼冷,动热相格(古伯反。谷也,止也,阙也,正也)
不消,甘草汤方∶ 甘草(一两) 栝蒌(二两) 术(二两) 枳实(二两) 栀子仁(二两)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云∶单行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
凡一物,以水五升,煮之折半,冷之,顿服尽,当大吐。患心腹痛,服诸药无效者,宜 服此汤。
张仲景方云∶黄芩汤治散发腹内切痛方∶ 栀子(二两) 香豉(三升) 黄芩(二两)
凡三物,切,绵裹,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以衣覆卧,亦应有汗。
《僧深方》云∶若散发悉口噤心痛,服葱白豉汤方∶ 葱白(半斤) 豉(三升) 甘草(二两) 生麦门冬(四两,去心)
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方加茱萸一升。)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治服石腰脚痛方第十六内容:《病源论》云∶肾(时忍反,下同)主腰脚,服石,热归于肾。若将适失度,发动石热,
气乘腰脚,石势与血气相击,故脚热肿痛也。其状脚烦热而腰痛也。
皇甫谧云∶或脚疼欲折,坐下温,宜常坐寒床,以冷水洗起行。又云∶或腰痛欲折,坐 衣浓体温,以冷水洗,冷石熨之。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治服石百节痛方第十七内容:皇甫谧云∶或百节酸(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