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 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
浮而洪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肺,下坚上虚病在脾 胃,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小血少病在心,大而紧者病在肾。
凡脉,腑为阳,主热,脏为阴,主寒。阳微自汗,阴浮自下。阳数即口疮,阴数即恶寒 。阳数出血,阴涩下血。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夫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气血,任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 流通,随时动作, 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 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 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
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
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
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即热烦,设有不应,知有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
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珍看,料度脏腑,
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凡疗病,当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疗之。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 顺四时,此为易治,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坚甚,脉逆四时,此为难疗。
夫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 五不调者,病。
夫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数则吐,阴数则下,阳弦头痛,阴弦 腹痛。
<目录>卷第二十五·色脉<篇名>诊四时脉第三内容: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者,平脉也,反得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
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愈。反 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足脾之乘肝,土 之畏木为微邪,虽病不死。
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洪者,是平脉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
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愈。反得 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心,
金 季夏六月,脾土王,脉大穣穣而缓者,为平脉也。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 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浮而短涩,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 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 之乘脾,水之畏土,为微邪,虽病不死。
凡脾脉王则不见,衰时即见。
秋,肺金王,其脉微浮而短涩者,是平脉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 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愈。反 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
木之畏金,为微邪,虽病不死。
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者,是平脉也。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 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愈。反得 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
火 <目录>卷第二十五·色脉<篇名>诊寸口脉第四内容:寸口紧者,中风风头痛,亦为伤寒头痛。
寸口沉而横者,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寸口浮大而实,宿食不消,浮滑亦然。
寸口沉而紧,寒结在心下痛。(《千金》云沉而紧,若心下有寒,时时痛,有积邪。)
寸口沉滑,胸中有水气,面目肿有微热,名为风水。
寸口沉而弱,寒热、疝瘕、少腹痛。
寸口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
寸口弱而弦,胸中胁下腰背并痛。
寸口双弦,胁下拘急而痛,涩涩而寒。
寸口弦紧而细,痛在心下。
寸口洪而大,伤寒热病,并胸胁下满痛。
寸口细沉滑者,有积聚在胁下,左右皆满背相引痛。
寸口细而数,数即发热,细即反吐。
寸口缓而数者中风。
寸口沉而喘则寒热。
寸口盛而紧者,伤于食也。
寸口急疝瘕少腹痛。
寸口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沉细者,名曰阳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 举。
寸口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