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曰横,宜刺期门。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宜刺大椎、肺俞、肝俞,勿下之。
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 养,此心气实,宜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宜刺。
<目录>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篇名>忌水第十四内容: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与水必哕。
太阳病,小便利者,为水多,心下必悸。
<目录>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篇名>宜水第十五内容: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气和则 愈。
厥阴渴欲饮水,与饮之,即愈。
呕而吐,膈上者,必思煮饼,急思水者,与五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目录>卷第十·伤寒下<篇名>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内容:\x三十证,方一十五首\x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 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
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医发其汗,阳气微,膈气虚,脉则为数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
病者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云吐逆。)
发汗后,重发其汗,亡阳谵语,其脉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汤,汗出,大烦渴不解,若 脉洪大,与白虎汤。(方见杂疗中。)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主之。方∶ 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擘) 人 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令加芍药、生姜、
人参。
太阳病,发其汗而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而动,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汤 主之。(方见少阴门。)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过多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汤主之。方∶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即愈。
发汗,脉浮而数,复烦者,五苓散主之。(方见结胸门中。)
发汗后,腹胀满,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 浓朴(半斤,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 (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方见承气汤门,一云调胃承气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颇复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 ,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 伸;而胃气不和,可与承气汤。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伤寒,吐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 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六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吐下以后不解,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
去皮,
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汤主之;若少气,栀子甘草 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栀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