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31-古今名医方论-第20页

倒 壁之 之药 东垣平胃散,欲治其不平也。本为胃强邪实者设,故性味从辛燥从苦,而能消散,唯有 滞有 补中益气一汤,允为东垣独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气,以参、术、归、 助阳气,
此 散 亏甚者,则升、柴大非所宜。盖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唯有邪者,可因升而 散之,若无邪大虚者,即纯用培补,犹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补阳之剂,无不能 升,正以阳主升也。寇宗 极言五劳七伤,大忌柴胡,而李时珍以为不然。要之能散者,断 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性味苦寒者,断无扶阳之物。故表不固而汗不敛者,不可用;
外无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 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旺,而衄血吐血者,不可用;
四肢厥,而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人但知补 神曲、麦芽,虽助戊土以腐熟水谷,然麦芽一味,治妇人丧子,乳房胀痛欲成痈者,用 一 多,
喻嘉言曰∶连、芩、柴、芍、知母,皆苦寒之剂,能泻有余之火耳!若饮食劳倦,内伤 元气 以乘 热内 之火 热之 之剂发 今人见烦热、枯燥等症,不敢用附子者,恶其以热助热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肾中阳气 不鼓 加 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同桂、附 虞天民曰∶血不归原,责之胃,寒凉屡用不效,唯炙甘草、炮姜辈,引血归原妙。
失血后大热大渴,症似白虎,惟脉虚大不长实为异,误服寒凉必死,当归补血汤主之。
赵羽皇曰∶参者参也,与元气为参赞者也。不特气虚宜用,即血虚亦宜用;内伤宜用,
外感 至食 大力 满,
二经 风寒 如胃 人岂识 豉、瓜蒂之方 滑可去着,胆 是也;重可镇 翘赤小豆汤是 看仲景加减法,当细审其深意。如腹中痛者,少阳加芍药,少阴加附子,太阴加人参。
若心 于加 舍之 仲景立方,精而不杂。其中以六方为主,诸方皆从而加减焉。凡汗剂皆本桂枝,吐剂皆 本栀 一十 小柴胡方,为半表而设,而其证皆属于里。盖表证既去其半,则病机偏于向里矣。惟往 来寒 虚,
故于 桂枝本为太阳风寒设,可以散六经初感之邪;柴胡本为少阳半表设,更可以调三阳半表 之证 理,
脾为至阴,居中宫而抚四肢,最畏寒邪为患,故仲景制理中、四逆二方。理中者,理中 焦,
有 通 生 肾主五液,入心为汗,少阴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阴不得有汗。仲景治少阴之表,于麻 黄、
反汗 <目录>补遗<篇名>参苏饮属性:(《局方》)
治感冒风寒,咳嗽吐痰,涕唾稠粘,胸膈满闷,寒热往来,或头痛恶寒,脉弱无汗。
人参 苏叶 干葛 前胡 陈皮 枳壳 茯苓 半夏(各八分) 桔梗 木香 甘草(各 五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上水煎,热服取汗。
叶仲坚曰∶此少阳中风,而寒湿内着之证也。仲景于表剂不用人参,惟少阳寒热往来,
虽有 液无 不发 枳壳,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 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 中宫,此姜、枣、甘草之所必须也 芎、柴胡,即芎苏散,则治头痛、
<目录>补遗<篇名>香薷饮属性:(《局方》)
治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痛,吐泻者。
香薷 浓朴 白扁豆(炒)
水煎,浸冷服。
叶仲坚曰∶饮与汤稍有别,服有定数者名汤,时时不拘者名饮。饮因渴而设,用之于温 暑,
腹 温 中 加黄 加减 是重 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