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31-古今名医方论-第8页

合之茯苓去心 下坚,且伐肾邪也。葶苈大枣汤大泻其肺气,亦以气停,故液聚耳!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之症,乃肺气愤郁于上,以致水饮不行于下,而燥热之甚 。用此丸急通水道,以救金气之愤郁,不治上而治其下,故用丸剂也。
罗东逸曰∶此三方,《金匮衍义》赵以德注之已详,而喻嘉言合而注之,青出于蓝,故 弃赵 <目录>卷二<篇名>大黄附子汤属性: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 里 喻嘉言曰∶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而挟阳虚阴盛之症,用附子泻心汤之法矣。其杂 症胁 后世 者,
讵知 张路玉曰∶三承气汤,为寒下之柔剂;白散、备急丸,为热下之刚剂;附子泻心汤、大 黄附 之热 结,
芩、
胁下 <目录>卷二<篇名>续命汤属性:(《金匮》)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石膏 干姜 杏仁(四十枚) 川芎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 更服 赵以德曰∶痱病者,营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症 有虚 实者 其营 风痹 (
<目录>卷二<篇名>栝蒌桂枝汤属性:治太阳症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汤主之。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 (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须啜热粥发之。
喻嘉言曰∶伤寒方中,治项背KT KT ,用桂枝加葛根汤矣。彼之汗出恶风,其邪在 表,
而此之太阳症,罔不具备,其邪之亦在于表可知也。但以脉之沉迟,知其在表之邪,为内湿 所持而不解,即系湿热二邪交合,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汗解肌,改用栝 蒌之味苦入阴,擅生津彻热之长者为君,合之桂枝和营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 法也。
<目录>卷二\越婢加半夏、小青龙加石膏汤<篇名>越婢加半夏汤属性:治咳而上气,此为肺张,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 (半 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药,取三升,分温三服。
<目录>卷二\越婢加半夏、小青龙加石膏汤<篇名>小青龙加石膏汤属性: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麻黄 桂枝 细辛 芍药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半斤) 干姜(三两) 半夏(半 斤) 石 膏(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去沫,纳诸药,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
小儿 喻嘉言曰∶前一方,麻黄汤中以杏仁易石膏,而加姜、枣,则发散之力微而且缓;后一 方中 过汗 半夏 中,
裁后学 <目录>卷二<篇名>桂枝汤属性: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杂症自汗、盗汗、
虚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 一升 柯韵伯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 风、
具矣 故麻 义尽 得用 与心 能到 桂 安 助 要知此方专治表虚,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而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汗不出者 是麻黄症,脉浮紧者是麻黄脉,即不得与桂枝汤矣。(此明不用桂枝之故。)然初起无汗,当 用麻黄发汗,如汗解后复烦,即脉浮数者,不得更与麻黄而用桂枝。如下后脉仍浮,气上冲 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解外,何故?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 在肌肉,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此明必用桂枝之故。)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 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不知此汤以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 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后人遇一症,便集百方以眩人,使人无下手处,岂不陋哉!
<目录>卷二<篇名>麻黄汤属性:太阳风寒在表,头项强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风寒,无汗,胸满而喘,其 脉浮 寒湿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 合,
柯韵伯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能驱骨节 之风 化液 气,
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