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十 死不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虽病即瘥,肾乘心必癃。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若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剌手少 阳治阳。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是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剌手心主治阴。
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 少阴脉也。
心脉急甚为螈 ,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
有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
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癫疾。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当病消渴自已(渴一作环)。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 邪从之。扁鹊曰∶心有病则口生疮腐烂。
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精气并于心则喜,心虚则悲,悲则忧,
实则笑,笑则喜。
时主夏病者,时间时甚,知其源,取其输,观其应,审其害。
病先发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 ,三日不已,死于冬半夜,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状,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 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 中血者。
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 不乐,喜太息,得之忧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 ,此为可治,宜服(阙宜服者药)。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 使,
冬刺曲泽,皆泻之(此是手心主心包经络)。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俞。
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饿,欲食食则呕。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齑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 乃愈。
心伤,其人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烦发热,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 脏伤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梦 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五脏者魂魄宅舍,精 神之根据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 脏不足,则魂魄不安。魂属于肝,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出。肺气衰者即泣出,肝 气衰者魂则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
心水者,其人体肿(一作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痛懊恼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 聚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 针。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凡心脉急,名曰心疝。小腹当有形,其以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小腹当有形。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 唾血。身螈 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 得之,何也?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适以秋旺,旺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因 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咳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 ,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木逆,十死不治。
征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营卫不通,阴 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方见十四卷)。
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续,前混后浊,口 冒昧,好自笑,此为厉风入心,荆沥汤主之(方 见前第八卷)。心虚风寒,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 斜,姜附汤 主之(方见前第八卷)。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克火,阴 击 阳,阴起而阳伏,伏则实,实则伤热,热则狂,闷乱冒昧,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
若其人口唇正 心病为虐者,令人心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方见前第十卷)。若其人本来心 性和雅,而忽弊急反于常,白术酒主之(方见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