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40-备急千金要方-第159页

:(论一首 方二十三首 脉四首 灸法一首)
脾实热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者,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泻热汤属性: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龙胆 细辛 芒硝(各三两) 杏仁(四两) 元参 大青(各二两) 苦 竹叶 (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射干煎方属性: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 大青(三两) 石膏(十两,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 半夏 母姜(各八两) 枳实 栀子 茯苓 芒硝(各三两) 细辛(五两) 白术 杏 仁 (各四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横方 若赤黑发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敷之。
四肢寒热腰痛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 各七壮。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 ,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
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三黄泻热汤方属性:大黄 麻黄 黄芩(各四两)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泽泻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大黄泻热汤属性: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黄(切,水一升半,渍一宿) 甘草(各三两) 泽泻 茯苓 黄芩 细辛 芒硝 橘 皮 (各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 服。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竹叶(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
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方∶ 茯苓 橘皮 泽泻(各三两) 芍药 白术(各四两) 桂心 人参(各三两) 石膏 (八两) 半夏(六两) 生姜(切) 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
脾虚冷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 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参 橘皮(各一斤) 地骨皮 干姜 白术(各八两) 干地黄 芎 附 子 (各五两) 猪椒根皮(二斤) 桂心 桔梗(各四两) 甘草(三两) 大枣(五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渍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槟榔散属性: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麦 浓朴 白术 吴茱萸(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温脾丸属性: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黄柏 大麦 吴茱萸 桂心 干姜 细辛 附子 当归 曲 大黄 黄连(各一两)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麻豆散属性: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卷(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意多少。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 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虚也。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 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补之 方∶黄连(一两) 禹余粮(二两) 白术 干姜(各三两) 大麻子(五两) 桑白皮(八 两) 大 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虚苦饥寒痛方∶ 人参 当归 桂心 茯苓 桔梗 芎 (各五两) 浓朴 甘草 橘皮 吴茱萸(各二 两)
白术(五两) 麦 (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目录>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白术散属性:治脾胃俱虚冷方。
白术 浓朴 人参 吴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