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40-备急千金要方-第288页

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尺 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
宜服小建中汤,针气海。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 横骨泻之。 尺脉缓,脚弱下肿(一本无此四字),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
针横骨泻之。 尺脉滑,气血实,经脉不利,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尺 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尺脉弱,气少发热 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 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 尺 脉伏,小腹痛 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针关元补之。 尺脉沉,腰背痛,
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 尺脉软,脚不收,风痹(一本无此五字),小便难,宜服瞿麦 汤、
白鱼散,针关元泻之。 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 尺 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泻之。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 归汤加大黄一两,利其大便 <目录>卷二十八脉法<篇名>五脏积聚第七属性:人病有积有聚有谷气(谷一作系)。夫积者,脏病,终不移也。聚者,腑病,发作有时,
展转痛移,为可治也。谷气者,胁下牵痛,按之则愈,愈而复发,夫病已愈不得复发,发即 为谷气也。
诸积大法,脉来细软附骨者,为积也。寸口结者,积在胸中。 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关 上结者,积在脐旁。 微下关者,积在小腹。 尺中结,积在气冲。 上关上,积在心下。 脉 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 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寸口沉而横 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 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脉弦紧而细 微者, 也。 夫寒痹 瘕积聚之脉状,皆弦紧。
若在心下,即寸弦紧。 在胃脘,即关弦紧。 在脐下,即尺弦紧。 一云∶关脉长弦,
有积在脐左右上下。 又脉 法。左手脉横, 在左。 右手脉横, 在右。 脉头大在 上,头小在下。 又一法,横脉见左,积在右;见右,积在左。偏得洪实而滑,亦为积。 弦 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 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 诸不相应,
为不合治也。 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 右手脉大,左手脉小,
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 脉弦而伏者,腹中有 不可转也,必死不治。 脉来细沉而直 者,身有痈肿,腹中有伏梁。 脉来沉而虚者,泄注也。 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 可下,食即吐。
<目录>卷二十八脉法<篇名>阴阳表里虚实第八属性:弦为少阳,缓为阳明,洪为太阳,三阳也。微为少阴,迟为厥阴,沉为太阴,三阴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 有六脉俱动耶。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凡 脉浮、滑、长者,阳也。沉、涩、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 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
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 也,各以其经所在,言病之逆顺也。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云∶阴盛阳虚。 沉之 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谓阴阳虚实之意也。 凡脉浮、大、数、动、长、滑 ,阳也。沉、涩、弦、弱、短、微,阴也。阳病见阴脉者,逆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 也,主生。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即吐,阴微即下。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根据阴 阳察病也。 又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但浮而速。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 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 呼为表属腑,吸为里属脏。阳微不能呼,
阴微不能吸。 呼吸不足,胸中短气。 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其上,涩反在下。微即 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 微则汗,阴浮自下。(《脉经》作阴微。) 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烦扰,而不得 眠。 阳芤吐血(《脉经》作阳数则吐血。) 阴芤下血(《脉经》作阴涩则下血)。无阳则厥,
无阴则呕。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 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不通一作并),
臂不能举。(《巢氏病源》作臂偏不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 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