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4-急救

2-广瘟疫论-第18页

脉不浮,非阳虚也。其不渴者,邪未传变,未入 胃腑,故不能消水,非内寒也。此半表半里之似寒者也。又以里证论之∶口燥咽干不得卧,邪在里也,其脉当滑,
其身当热,其盒饭结,(按滑当作洪。经云,滑者阴气有余也。主痰饮、宿食、吐逆诸证。洪为气血燔灼之候,
主烦、主咽干,表里俱热,二便涩,伤寒阳明经病。)而脉反沉微涩弱,身反四逆厥冷,大便 自利,则全似虚冷矣。人惑于脉之沉微弱涩,而用参、 者有之;惑于厥逆,而用桂、附者有之;惑于自利,而用 参、术、干姜者有之。不知此等证,在时疫皆里热之似寒 也,里实之似虚也。其脉沉微弱涩者,乃邪热结于肠胃,气不达于营卫也。其身反厥冷者,邪热结于里,结于下,
气不达于外,通于上也。其自利者,乃热结旁流也。此里证之实证似虚,热证似寒者也。总之时疫为热因,与风寒 之寒因大异,故脉证虽有似虚、似寒之时,而一辨其为时 疫,则属邪自外至,邪气盛则实,大都反见虚寒假象,明眼人不当为所惑也。
所谓虚证似实者,即以表证论之∶头痛发热身疼痛,自汗脉浮大,邪在表也,而屡用表散清凉药,不惟不减,
其证转甚者,非药力之不到,乃正气不能传药力达表,阴液不能随阳气作汗也,此邪在表时,虚证之似实者也。气 虚者,加参、 于表药即汗;阴虚者,加润剂于表药即汗。若不知其气血之两亏,而宣表不已,势必暴厥而成脱 证矣。更以半表半里论之∶胸胁痛,耳聋,呕吐,如疟状,脉弦,邪在半表半里也,而屡用和解消导药,不惟不 减,其证更加者,非药力之不到,乃中焦胆胃伤而气不运,肝木伤而火燥逆也。此疫邪在半表半里时,虚证之似 实者也。必合四君、六君于和解药中,合四物于清解药中始能战汗而解。若更消导清解不已,必至胃气绝而死。更 以里证论之,舌苔黄黑、裂燥、亡刺,胸、腹、胁、脐硬痛,大小便闭,六脉数大,邪在里也。而屡用攻利药,或 总不得利,或利后更甚,非药力之不峻,乃正气不能传送肠胃,血液不能滋润肠胃也。气虚者,助气以资传送;血 枯者,养阴以藉濡滑,气行津化,方得通利,此疫邪传里时,虚证之似实者也。若不知其亏竭而恣意攻利,必昏沉 萎顿而死。总之药不中病,则伤正气。伤其下,则正气浮越而上逆;伤其中,则正气解散而外张。脉证虽有似实、
似热之时,而一询其来路,若治之太过,则属气从内夺,正气夺则虚,明眼人不当为所惑也。
夫一证而虚实互异,用药稍讹而生死攸分,将以何者为辨证之把柄乎?曰∶以开卷所列气、色、神、脉、舌 苔,辨其是疫与非疫;以曾经误治与未经误治,辨其时疫之为实、为虚,则得其大纲。更细玩前所列各证,条分缕 析之详,则得其细目,则似是而非之证,断不能惑矣。余于前各条下,每证已细辨其虚实,而此复重言以通论之 者,正以前散见于诸条,恐读者忽略,故复总论以提撕其为吃紧处也。至若寒证似热,则伤寒诸证有之,时疫绝 无,故不论及云。
<目录>卷之四<篇名>遗证属性:(属病后不表里证)
<目录>卷之四\遗证<篇名>发肿属性:时疫大势已平,寒热已解,而面目肢体浮肿,有食滞中宫、水停心下、气复未归三种,当分别以施治。
食滞中宫者,乃病后脾胃大虚,不能消谷。病者胃中枯燥,偏欲多食,食停心下脐上,则水不得上输于肺,肺 亦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溢于肢体而为浮肿。其证以心下、脐上有硬处,按之则痛为异,小便或利或不利,
当用平胃散加枳实、山楂、麦芽、莱菔子、青皮、神曲为主,硬处消则肿自愈,或加苓、泽兼利水亦可。
水停心下者,乃脾虚不能消水也,与食滞异者,心腹 无硬痛,小便不利也。用苓、泽、车前、木通之类,利其小便而愈。
气复未归者,吴又可所谓病后气复血未复,气无所归,故作肿也,不可治肿,调其饮食,节其劳役,静养自 愈。其异于停水、食滞者,水停身重,小便不利;气肿身轻,小便自利;食滞腹中有结;气肿腹中自和也。
<目录>卷之四\遗证<篇名>发颐属性:时疫愈后有发颐者,乃余热留于营血也,速以解毒、清热、活血、疏散为主,误则成脓不出,而牙关不开,咽 喉不利,多不能食而死,毒内陷而复舌燥、神昏亦死,出脓后气虚血脱亦死,故宜早治也。古方以普济消毒饮为 主∶发在耳后,以柴胡、川芎为君;在项下,以葛根为君,在项后或巅顶,加羌、防。此证不可轻补于未溃之 先,补早必成脓,尤不可纯用寒凉于将发之际,恐闭遏而毒不得发,故必兼疏散为要。外治,以葱水时时浴之。
<目录>卷之四\遗证<篇名>发疮属性:时疫愈后,发疮者极多,余热淫于肌肉也,多服清凉养气血药自愈。
<目录>卷之四\遗证<篇名>发痿属性:时疫愈后,四肢不能动移者,热伤筋脉也,吴氏诸养荣汤酌用,轻者粥食调理自愈。
<目录>卷之四\遗证<篇名>索泽属性:时疫愈后,身体枯瘦,皮肤甲错者。热伤其阴也,养阴为主,吴氏诸养荣汤酌用,亦有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