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通表 药中加人参、白芍,阳虚兼杜仲,阴虚兼知母,以照顾肾气,免后来意外之变。若入里当下,必以陶氏黄龙汤为 主;当清,必以人参白虎汤为主。或屡清、屡下而热更甚,舌上燥而无苔;或有黑苔,愈清而愈长;或有燥苔,
愈下而愈燥,此皆肾虚之证。察其阳明,无实邪可据,当从肾虚治,以六味地黄汤易生地,加知柏。王太仆所谓∶ 寒之不寒,责以无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者,此也。或 仍不应,则合生脉散以滋水之上源;或用四物汤流通经络。似此热势燎原,非杯水所能救,必大作汤液,药味必 以两计,汤液必以斗计,乃有济耳。见几若早,十救二、三;涸竭已见,十难救一;或更兼脾胃败证,
如呕、呃、哕、利之类,汤药不下,百难救一矣。
<目录>卷之一\辨传经<篇名>夹亡血属性:疫证亡血有三。
其一,未病之先,素亡血而阴虚,一受疫则邪热乘虚煎熬,亡阴最易。解表清里,用药必步步照顾荣血,如九 味羌活汤之用生地,人参败毒散之用人参是也。
其二,当受病之时,忽然吐衄,女子崩漏,甚至血晕昏厥,势甚危急,亦疫证常有也。病家但知血之可骇,往 往不知受疫;医家亦忽其客邪,惟汲汲于止血、清凉、滋补,多至危殆。不知血由疫逼,惟当治疫,疫邪解而血自 止。此证不遽见于疫在表时,而见于发热数日之后,人犹易知,惟疫郁于阴经而暴见此证者难识,以其证外无头 痛、发热之可据耳。但见微恶寒而大作呕,急当视其气、色、神、脉、舌苔,若舌有白苔,气色有一、二疫象,即 是疫毒无疑。以达原饮为主,呕加藿香,胀加青皮,但治疫毒,血证自已。若脱血太甚而气欲绝者,加人参以固中 气,俟疫证传变归经,然后按经治之,此疫证兼血之最危者。
其三,疫邪大张之后,烦热、燥渴之余,而见亡血证,则又瘟疫常态,详后血证各条。
<目录>卷之一\辨传经<篇名>夹疝属性:疫邪夹疝,其肾囊少腹引痛,全是疝证,当照辨气、色、神、脉、舌苔法辨之。一有疫邪,不必治疝,但治疫 而疝自消。若根据常治疝法,用吴萸、桂、附、茴香诸燥品,轻者变为囊痈,重者变为呃逆、哕、厥、沉昏而莫救矣。
<目录>卷之一\辨传经<篇名>夹心胃痛属性:时疫有兼心胃痛者,于其痛时,察其气、色、神、脉、舌苔。若有一于时疫,但治时疫,虽平时因寒而发,
此则惟治其热。盖以疫邪客于募原,传于太阴,而发心胃痛之痼疾,于达原饮中加木香、苍术,以开通郁疫,
使其透发于表而痛自已。若误认平常心胃痛,用桂,附、姜、萸,必致危殆。
<目录>卷之一\辨传经<篇名>夹哮喘属性:哮喘乃肺家素有痰火,一受疫邪,其湿热之气从其类而入肺,发其哮喘。遇此当察其气、色、神、脉、舌苔,
有疫但治疫,其哮喘自除。于治疫药中加贝母、栝蒌、淡豉、桑皮,疫邪、哮喘并解,法更精密。
以上诸条,凡言兼者。疫邪兼他邪,二邪自外入者也。凡言夹者,疫邪夹内病,内外夹发者也。二邪兼发,
以疫为重,他邪为轻,故略兼治他邪而病即解。二邪夹发,如夹水、食、血、气、痰等实邪,则以夹邪为先,疫 邪为后。盖清其夹邪,而疫毒始得透达,透达方能传变,传变方能解利也。如夹脾虚、肾虚、亡血诸虚证,则以治 邪为主,养正为辅。盖疫邪最易伤正,故不可养正遗邪 也。如夹疝、哮、心胃痛诸旧病,则但治疫邪,旧病自已。盖旧病乃新邪所迫而发也。
<目录><篇名>卷之二属性:疫邪见证,千变万化,然总不出表里二者。但表证中有里邪,里证中有表邪,则又不可不细察也。故列证分表 里以尽其常,又细辨以尽其变,使人人临证,胸有定见,少救横夭于万一耳。
<目录>卷之二\表证<篇名>发热属性:时疫发热与风寒杂证同,其发热时,气、色、神、脉、舌苔则不同。辨得为时疫发热,又当知有浅、深、
表、里之异,不辨无以施治。发热表证居多,亦有里证发热,半表半里发热,余邪不尽复出于表发热,邪退正 虚发热。
而表证发热,脉不浮、不沉而数,寸大于关尺,热在皮肤,扪之烙手,久按反轻,必兼头痛、项强、腰痛、胫 酸,或头面、身体、皮肤有红肿疼痛。诸证不必全现,有一于此,便是表证发热,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散、六神 通解散选用。冬月严寒及恶寒甚者,大青龙汤、葳蕤汤、越婢汤、阳旦汤可借用。全不恶寒者,白虎汤、黄芩汤可 加减用。
里证发热,脉或滑,或沉数,或洪滑,关尺盛于寸,热必在肌肉、筋骨,初扪热轻,久按热甚,必兼烦渴,胸 腹满,大便或不通,或自利,或便血及脓,小便黄赤,或谵妄、狂昏。诸证虽不必全现,必兼二、三证方是里证发 热,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小陷胸汤、三承气汤、导赤散、泻心汤、猪苓汤、天水散选用。
半表半里发热,脉多弦,胸胁满,或热或止,或口苦 咽干,目眩耳聋,或目赤,或喜呕心烦,或兼见表里证,达原饮、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选用。
时疫发热时,用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