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恶 寒头痛得瘥,转为口渴喜饮,苔色黄焦,此风热之邪,已化为火,宜改清热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 发斑发疹,当仿热病门中之法治之。或问曰∶尝见昔贤所谓春应温而反寒,是为非时之气;今先生谓 春应温而过热,亦为非时之气。昔今之论,何其相反?请详悉之。答曰∶昔贤之论,固非有谬;丰之鄙论,
亦有所本。今谓春应温而过热,即《金匮》所谓至而太过,《礼记》所谓春行夏令 也;昔贤谓春应温而反寒,即《金匮》所谓至而不去,《礼记》所谓春行秋令也。
<目录>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篇名>风湿属性:风湿之病,其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骨节烦疼,体重微肿,小便欠利,脉来浮缓是也。罗谦甫云∶ 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为风湿证也,宜用五苓散自愈。由是观之,风湿之邪,多伤于太阳者,不待言矣!
宜用两解太阳法疏其膀胱之经,复利其膀胱之腑也。如风胜者,多用羌、防;湿胜者,多加苓、泽;阴 虚之体,脉中兼数,宜加黄柏、车前;阳虚之体,脉内兼迟,宜入戟天、附片。医者总宜分其风胜湿胜,
辨其阴虚阳虚,庶无贻误。
喻嘉言曰∶风湿之中人也,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俱从太阳膀胱而入。风伤其卫,湿留关节,
风邪从阳而亲上,湿邪从阴而亲下,风邪无形而居外,湿邪有形而居内,上下内外之间,邪相搏击,故显 汗出、恶风、短气、发热、头痛、骨节烦疼、身重微肿等证,此固宜从汗解。第汗法与常法不同,贵 徐不贵骤,骤则风去湿存,徐则风湿俱去也。
丰按∶论风湿,惟嘉言先生为白眉,明出上下表里,可谓 批却导窍矣,更妙论汗之法,贵徐不贵骤,此五字诚为治风湿之金针,学人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目录>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篇名>寒疫属性:叔和《序例》曰∶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气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考之《金鉴》,又谓∶春 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据此而论,春有是病,而夏秋无是病也,其实夏令之寒,是为阴暑之病,秋月之寒,
是为秋凉燥气,此分明夏秋不病寒疫,当宗《金鉴》之训,寒疫在乎春令也。盖疫者役也,若役使 然,大概众人之病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此又与瘟疫之疫,相悬霄壤,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 反常之变气也。其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观此 见证,与冬令伤寒初客太阳无异,因在春令,所以不名伤寒,又因众人之病相同,所以名为寒疫,然其 治法,又与伤寒相去不远矣。如有变证,可仿伤寒法治之。
或问曰∶先生谓夏令之寒,是为阴暑之病,倘未交小暑、大暑之令,而受立夏、小满、芒种、夏至之寒,
可以名寒疫否?答曰∶可也。昔贤谓夏应热而反凉,是为非时之气,若果见证与寒疫相合,不妨用寒疫之方,
此所谓超乎规矩之外,仍不离乎规矩之中也。
<目录>卷之二<篇名>拟用诸法属性:\x解肌散表法\x∶治风邪伤卫,头痛畏风,发热有汗等证。
嫩桂枝 白芍药 粉甘草 生姜 大枣 水煎服。
此仲景之桂枝汤,治风伤卫之证也。舒驰远曰∶桂枝走太阳之表,专驱卫分之风;白芍和阴护营,
甘草调中解热,姜辛 能散,枣甘能和,又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者也。
\x微辛轻解法\x∶治冒风之证,头微痛,鼻塞,咳嗽。
紫苏梗(一钱五分) 薄荷梗(一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苦桔梗(一钱 五分) 栝蒌壳(二钱) 广橘红(一钱,去白)
水煎服。
凡新感之风邪,惟冒为轻,只可以微辛轻剂治之。夫风冒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故用紫苏、薄荷以 宣其肺,皆用梗而不用叶,取其微辛力薄也。盖风为阳邪,极易化火,辛温之药,不 宜过用,所以佐牛蒡之辛凉,桔梗之辛平,以解太阴之表,及蒌壳之轻松,橘红之轻透,以畅肺经之气,
气分一舒,则冒自解矣。
\x顺气搜风法\x∶治风邪中经,左右不遂,筋骨不用。
台乌药(一钱) 陈橘皮(一钱五分) 天麻(一钱) 紫苏(一钱五分) 甘 菊花(一钱) 参条(二钱) 炙甘草(五分) 宣木瓜(一钱)
加桑枝三钱为引,水煎服。
此师古人顺风匀气散之法,以治风邪中经之病也。香岩曰∶经属气。所以进乌药、陈皮以顺其气,天 麻、苏、菊以搜其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佐参、草辅其正气;更佐 木瓜利其筋骨,桑枝遂其左右之用也。
\x活血祛风法\x∶治风邪中络,口眼 斜,肌肤不仁。
全当归(三钱,酒炒)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酒炒) 秦艽(一钱 五分) 冬桑叶(三钱) 鸡血藤胶(一钱)
加橘络二钱,煎服。
此治风邪中络之法也。香岩云∶络属血。故用鸡藤、川芎以活其血,即古人所谓治风须养血,血行风 自灭也。经曰∶营虚则不仁。故用当归、白芍补益营血,而治不仁也。秦艽为 风药中之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