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4-急救

12-瘴疟指南明郑全望-第16页

皮脐切片)
  上用生姜七片。枣七枚。水煎。当发早晨空心温服。仍吃枣三五枚。忌口为要。冷瘴因寒疾而作。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阳气。
  下入至阴以成天地之交泰。正王太仆所谓益火之元。以消阴翳。加以大枣之甘。以温补脾气。则寒痰息而瘴疟止矣。
  卷下 断瘴方  四兽饮  治喜怒不节。饮食过度。劳役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瘴疟。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 茯苓(去皮) 白术 草果(去皮) 陈皮 甘草(炙减半) 乌梅(去核)
  上 散用生姜枣子。入盐少许 之。食顷浓皮纸裹水蘸温。慢火煨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清水煎。
  未发前连进三服。
  瘴疟虽因天时。若平人脾胃元气实。则瘴毒虽惨。于身乎何有。惟喜怒伤气。饮食伤脾。则元气不固。
  然后瘴毒得以干之。经所谓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是也。是方用参术苓草之甘温补脾。以益元气。加陈皮之辛。以理气。半夏之辛。以燥湿利痰。草果之辛。
  以消食。乌梅之酸。以敛气生津。姜枣以补元气。共为截疟之方。亦君子满座。小人自退之意也。
  卷下 断瘴方  截瘴丸  治瘴病不问冷热。或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
  常山(五两醋炒七次) 乌梅(四十粒去核) 槟榔(四十粒) 甘草(三两)
  上再同炒为细末。姜汁打米糊为丸。梧子大。未发时。好酒吞二十一丸。一日服七八次。尤妙。发时莫服。瘴止后。忌鸡鱼羊肉。及 面葱韭。并生冷瓜果。一切毒物。
  避风寒。成房事毋忿怒。瘴与疟同病而异名。第疟有定规。瘴多变怪。治瘴之法。不间断者。使之间断。
  明见作息有时。已间断者。使之轻减。然后用是方。无痰不疟。故用常山以去痰。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荣卫肌肉之间。常山能去皮肤毛孔中之邪气。佐以槟榔能下滞气。消积利痰。
  甘草之甘。以和中气。借乌梅之酸。以敛外泄阳气。生姜之辛。以开胃利痰。痰去则瘴本去矣。
  截瘴之方。惟此为妙。
  卷下 断瘴方  七宝饮  治瘴疟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明白作息。有时此以截之。
  常山 槟榔 青皮 草果(去皮) 浓朴 甘草上各等分用酒水各一钟。煎好以棉罩之。放星月下露一宿。当日早冷服。服后莫热饮食。无痰不成疟。是方用常山以逐痰。槟榔以坠痰气。草果以温中去寒痰。浓朴青陈皮之辛以行气。
  气行则痰不能留。甘草以调胃和中。共为行气消痰之剂。痰消则疟本消。宜乎瘴之不再作也。
  按瘴病治法最难。于始发热不间断时。及其温中固下。正气和解后。明白作息。有时正气渐和。
  下焦湿冷已去。诸凡截药不犯寒凉。不吐不利者俱可用。
  卷下 断瘴方  麦门冬汤  治 瘴。神清目开。大小便如常。惟全不能出声身热。
  麦冬(去心) 人参 白术 陈皮 川芎 半夏 当归 肉桂 乌梅 大附子 甘草 茯苓(去皮)
  上加姜三片。水煎温调。黑神散服。
  瘴若神昏直视。不知人事。痰响者属痰。神昏不知人事。不痰响能饮食。惟不能出声。此邪热涌沸其血。上塞心肺之窍。故不能言也。是方用六君子。缓火邪以补脾救元气。门冬解心肺之热。
  乌梅生津以收外泄阳气。归芎以行散上窍之血。血得热则行。故用桂附之热以行之。且能引上焦之阳下入阴分。再调黑神散。以驱逐其血。血散则心肺之窍开。而声音出矣。
  卷下 断瘴方  黑神散  治 瘴。
  黑豆(二合半炒去皮) 当归(二两) 蒲黄(二两) 干姜(二两) 熟地(二两)
  肉桂(二两去粗皮) 白芍(酒炒五钱) 甘草(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调麦门冬汤下。瘴病之热专熬心肺。热甚则涌沸其血。出于上窍。则为吐衄。不能上退场门鼻。惟塞于心肺之窍。则为 瘴。
  是方蒲黄能逐败血。芍归能去旧血。生新血。姜能使血行。甘草以和气益血。乃阴类。熟地黑豆。乃北方之物。合诸药以导血归源也。
  卷下 断瘴方  青州白丸子  治 瘴目上视。口噤痰涎闭塞。昏不知人。遗尿遗屎。及治中风痰甚等证。
  生半夏(七两) 南星(二两) 生白附子(二两) 生川乌(五钱)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未出者。再以手揉。令出渣。再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于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日一换新水。搅澄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晒干。研细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
  生姜汤下。
  瘴口噤。目上视。痰涎闭塞。昏不知人。遗尿遗屎。因脾胃感冷。中气不能运痰。以致痰气上迷心窍。故神昏不能言也。痰生于湿。半夏南星能燥湿。痰滞于寒。
  白附之温。川乌之辛热。能祛寒。送以姜汤。最能治痰滞之瘴也。
  卷下 断瘴方  星附汤  治 瘴。痰涎上壅。昏不知人。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