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丁巳丁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木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三宫。
癸巳癸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火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九宫。
巳巳巳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土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五宫。
乙己乙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金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七宫。
辛巳辛亥岁 上厥阴(司天) 中水运(少)下少阳(在泉)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
药食宜也。主灾一宫。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
愚按人秉天地之气以生天人一理也。五运六气阴阳之变胜复之。作而人身应之。经曰随 其气所在期于左右。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寸尺反者死。
阴阳交者死。又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气。而主病之。阴阳虚实逆从生死。母外此以为气诊矣。
<目录>卷之二\四诊正法<篇名>奇经八脉属性:李濒湖曰∶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 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二 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 。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乎沟渠。
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滂霈妄行。
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载在群书。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 此。难安炉鼎云。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繇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繇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 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 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捷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 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 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
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 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 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 升降玄牝幽微之妙窍得矣。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 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恍惚狐疑不省 必当犹豫而两心也。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跷阳 跷之脉也。此人曾有病鬼魅风死。若恍惚亡人为祸也。尺寸脉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
腰背强直。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尺寸脉俱牢。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病 寒疝也。难经曰∶奇经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任脉之为病。其内若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 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奇经脉之为病也。
<目录>卷之二\四诊正法<篇名>举脉诀悖经之非属性:愚按宋妄男子高阳生者胃窃叔和。伪创脉诀。庸鄙差谬。大乖经旨。俗医习诵。遵为法 程。终日 哔。益增聋聩。虽阅多病。历多寿。虚实不识。生死无如。脉理竟昧。误世非浅。独 奈相承胶固难拔。若肯回心翻悟。弃邪归正。根据凭内经脉经正法特究虚实洞明。生死病必 识脉治。必求本轩岐微蕴再彰。今日天下之幸。万世之庆也。今举其非者于后。脉经以浮脉 谓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诀乃谓寻之如太过。据此乃浮兼洪紧实之。象岂浮之体乎。谬一 也。又脉经以沉脉谓重按至筋骨乃得。脉诀乃谓缓度三关。状如烂绵。岂知沉尚兼迟数洪细 而误。指烂绵之弱脉为沉之。体谬二也。又脉经以迟脉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诀乃谓重 手乃得。又曰隐隐曰状且难。是又混迟而为沉。为涩矣。岂迟之体乎谬三也。又脉经以数为 纲领正脉。脉诀妄立七表八里。名目而遗数脉只歌于九道。谬四也。又脉经以滑脉往来流利 。如珠应指。脉诀乃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曰不 进不退此。政内经所云。皮肤着脉不往来者死。是岂滑之体乎。谬四也。又脉经以涩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