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犹有说焉。若上中焦阳气下陷。元气尚未伤也。枝叶萎 而根本自坚。纵治少瘥。或亦无妨。故四君补中归脾之属。任即杂投。随试随效。至于元气 上脱。根将离土虽用参术而不急佐以桂附安能纳气归宿命门乎。第参术仅只补中而命门为元 气归宿之地。可缓桂附乎。桂附为命门土母之剂。土母者何真火也。真火即元气也。元气为 人生命之本。人得气则生离气则死。气离原则脱未有元气脱而人不死者也。设若元气甫脱尚 未 遽绝。即需桂附而不君以人参。岂知桂附性窜奔突愈耗。真阳也。亦有惮桂附只用参术。徒 使留连不降。终至于死。特少延旬日耳。然用桂附必君以参。盖性相制而功相须也。甚有气 本上脱。复投以黄 升达之品。益令萦膺作胀。烦闷难支。且曰参 滋补。为功未到。是岂 药之咎乎。噫若 若参若术若桂附。随宜运用。应缓则缓。应急则急。灵变从人。幸勿胶柱 可也。内云 固补物。误用亦能为害者。非 之能害人也。 有黄 硕之称。与国老人甘 草 。参术之君子。皆为朝堂中正人仁人。主宰造化。生成万物。岂有害人之理。特人误用。自 致于害耳。吾恐学人致疑。故复详及。
<目录>卷之三\药性微蕴<篇名>人参正误属性:愚按李言闻曰∶孙真人云∶夏月服生脉饮肾沥汤三剂。则百病不生。东 垣亦 言生脉饮清暑益气汤。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而雷 反谓发心 久病。非矣。 乃脐旁积 气。非心病也。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岂有发 之理。观仲景治腹中寒气上冲。有头足上下痛 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汤可知矣。又海藏言人参补阳泄阴。肺寒宜用。肺热不宜 用。王节斋因而和之。谓参 能补肺火。阴虚火动。失血诸病。多服必死。夫人参能补元 阳。生阴血。而泻阴火。东垣之帮助矣。仲景言亡血血虚者并加人参。又言肺寒者去人参加 干 姜。无令气壅。东垣又言虚火可补。参 之属。实火可泻。苓连之属。乃二子不察张李之精 微而谓人参补火。谬哉夫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胜则邪火退人参既补元气而又补邪。火是反 复之小人矣。何以与甘草苓术。谓之四君子耶。虽然二家之言不可尽废也。惟其语有滞。故 守之者泥而执一。遂视人参如蛇蝎则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不足。
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 无 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洁古谓喘嗽勿 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热邪。壅 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宜散不宜 补也。若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乃血虚火亢能 食。脉弦而数。凉之则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自汗气短。肢寒脉虚者必用也。
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不可用。思过半矣。汪机曰∶王节斋之说。本于王海藏。但节斋又过 于矫激。东垣言虚火可补。须用参 。丹溪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症。四物加人参黄 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又云肺肾虚极者独参汤主之。
是知阴虚痨瘵之症。未尝不用人参也。节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后 人眼目。凡问此症。不论病之宜用不宜用。辄举以借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 。病家亦以此说横之胸中。甘受苦寒。虽至下呕下泄。去死不远。亦不悟也。古今治痨。莫 过于葛可久。其独参汤保真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节斋之说。诚未之深思也。愚按上古 人乏粒食。窠居穴处。茹毛饮血。迨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教民耕艺。得味之正而为五谷 以养民生。又别药良毒。取性温凉寒热分用升降补泻以救民疾。但百药各具偏性只宜治病。
若执迷久服。便有偏胜偏绝之患。人参禀质中和。虽云补益亦惟体虚者宜之。盖人有阴脏阳 脏之殊。故阳脏受病可任凉泻少啖参术便增烦闷。亦犹阴脏之取资姜附最惮芩连者也。阳脏 而阳气本盛非芩连无以折其有余之焰。实非芩连之能滋阴也。阴脏而阴寒沉痼。非姜附无以 消其不足之医实。
非姜附之能益阳也昔夏英公饵硫黄附子。莫知纪极。其外家父盗服数粒。发狂而死。太原甘 始食天门冬 寒滑之物。得寿三百余龄。杜紫微亦饵冬而御外家八十。寿亦逾百。又神仙传缙云服黄连而 飞跸上 。王微亦 赞黄连有久饵轻身之功。数说岂尽诬。特因人而用耳。今世风日偷。赋禀渐漓六气有加真 元便脱故非 参术归苓。无以刮复生机。每见虚而受补者什居八九。实而耐攻者什仅二三。反此则实者不 妨少谬。虚者未可略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未有元气虚而复虚而命不倾者也治虚之道。舍参奚适 。但恐有虚而似实。不知补虚而已极不任补斯难矣。
<目录>卷之三\药性微蕴<篇名>白术属性:白术性温质浓。味甘平。气微香。为脾胃要药。兼补肝肾。主治百病。功居八九。本草 历赞其益脾补气。疗五 痨七伤。消痰除湿痞满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