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际水火宅焉故精为水而属阴司于左肾神 为火而属阳司于右肾右肾为元阳之根左肾为真阴之主则皆统归于命门者也。内经虽未明指命 门 而已隐扬其义矣。奈何难经误以命门偏系右肾致后明哲辈出历诋其非。再考黄庭经有云。上 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是深得水火皈宿之地。近世李濒湖着命门考。张景岳作命 门辨累累千言。反复辨释。皆备阐内经未阐之旨。从此而探造化之。蕴穷万病之机便得悟从 心 解何待笔舌之。HT 也此理前贤亦叠有言。第未显敷其说故学人习而弗察盖有形易见。无形难 识固无怪其然也。吁使能知地下有雷声方悟。得春光弥宇宙。因着图说。
<目录>卷之一\医论<篇名>五气图说属性:卫气者升由元气。为皮毛腠理之司而护卫于身体之外。主包罗一身者也卫气不固则病汗 泄。
汗即气也。畏冒风寒。卫气不能外御也。暴病久病而汗大泄。或泄不至足者主亡阳。此乃元 气外脱。命尽无期。又有盗汗。虽属阴虚亦为阳不御阴所致。故六黄汤君以黄 义可见矣。
其有形寒饮冷伤肺哮喘咳逆。皆卫气之疏也。宗气者亦升由元气。居膻中。与卫气皆主于肺 。
乃一身上下内外诸气之宗。其左乳下动应衣者。为宗气泄。此阴虚之病气不归原也。营气者 。亦升由元气。主于脾。脾为气血之本。故营气者营运血气。而宣灌于经络脏腑肌肉俞穴关 节筋骸之内者也。胃气者亦升由元气。主中焦为中气。气即胃气。胃气充则劳不解 饮食多 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输纳运化。无失常度。故特借外之谷气以滋养元气。元气既受滋养诸 藏真气皆无不足六脉便见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徐不疾。无太过不及之诊。和缓有神。是有胃 气。非惟关于脉实为元气之征也。设使元气既虚。胃气安能自盛。元气者其体地天交于地。
地中有天阳主于阴。阴中生阳为胃气。营气宗气卫气之根动则充塞于三焦静则仍藏于命门。
命门为三焦之本。三焦为命门之标。门以命称在父母生我。为生命之本。而我生男女为立命 之原。故人从胞胎中虽禀于精血。便有此点真阳蕴蓄其间。必在父母先天精血坚浓。生我则 元 气充实便见胃气强盛。营气灌濡宗气升健卫气固密内而脉气外而形气无一非实也。真阳真阴 。交济于中。生化不穷。神气且昌虽有六气不能侵害。过劳过饥亦可耐受。若我后天。勤加 修摄。不妄作劳。非惟身心康泰。足臻上寿。而诞育后胤。亦无倾危夭扎之患。如先天元气 本虚。童孩之时。每多羸疾。及长精血不荣。少年如同老态。饮食少进。腥荤餍饫。胃气馁 矣。肢体虚瘦。精彩匪扬。营气衰矣。头倾视深。稍劳汗泄。少动喘生。虚胀填膺。宗气陷 矣。未寒思温。未热图凉。六气频仍。患即留连。错投寒剂。生死反掌。卫气疏矣。多愁少 喜。健忘惊忡。心气消矣。阳痿精薄。筋柔骨脆。肝肾之气惫矣。少有不慎。大命殉之。倘 知坚持修谨。佐以善剂。亦可支持。偷生岁月。幸致下寿。纵由天命。亦兼人事耳。今之医 者不管元气虚实。并察诸气衰旺。只循病气重轻。而特见病治病。如是热者固宜投以寒剂。
而假热之治法穷矣。寒者固宜投以热剂。而假寒之见理昧矣。同一热也。而脉之属阴属阳为 异。同一寒也。而脉之有力。无力不同病之。寒热由乎脉。脉之虚实。由乎气气之盛衰由 先天之元气阴阳水火皆统御。于元气而元气为阴阳水火之根。则寒热之所从生也。而寒热又 为百病之根。百病之蜂起叵测。即寒热之变幻无穷耳。惟能察寒热之真假。便识元气之虚实 。顾何虑治道之不精详乎。倘元气不一加察虽根深者固错治无妨。至中亏者而妄攻何忍乎。
明医王应震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 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法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此真知本达 原之言也。学人省之。
<目录>卷之一\医论<篇名>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属性:余二十年来。读经至此。始悟造化之蕴。至矣微矣。益见内经千言万语。翻来覆去。横 说直 说。都是为此一二字上灵通变化。何等奥渺。又何等明白。夫既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意必积 满当自出。何须借气始能化。因化而方出乎。至上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奈何独不 需气乎。彼此印证。细究其义。夫三焦既主相火。水道之出。无非禀气以为决也。不曰能出 。而曰出焉。盖气本自化不待化于气而始能出也。今津液主水。膀胱司水。水不自化而化于 气此。阴以阳为用未免少费工夫。故不曰出焉。而曰则能出矣。语意之决又包许多妙用今夫 津液固全资气化。设使气一凝滞不运则膀胱虽满积而不能出矣。气一虚陷无制则膀胱不待积 满淋沥频数随泌而随出矣。又气一浮越不守则膀胱绝阳无气可化。津液随脱便不知。而自出 矣。嗟夫一气耳。无处不到。无息不运。无物不司。何独膀胱明言气化。方知是气化。三焦 主气。不明言气化。亦知是气化。若大肠传导而出变化。小肠受盛而出化物。何莫非气化也 。至乎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