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治喉痹口疮。用以升散大肠、
胃、三焦、胆、之大热。以其气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故麻疹尤为切禁。误用喘满立至。惟麻后
口疮、牙疳、及脱肛等候。方可略施。张璐先生曰。按古方。麻疹升发药中。多用升麻。曷知升麻性
升。能升动阳气。每致邪热上浮。而作喘逆。当以紫苏、葱白代之。非但升麻当慎。即如桔梗。初起
之时。亦须酌用。恐其载引浊气于上也。
\x【白术】\x(又名山姜)入脾、胃。生用。除湿燥脾。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痈疽。散腰脐问血。
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等证。制熟用。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等证。又主大
风在身而风眩、头通、目泪出。逐皮肤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益津暖胃。消
谷嗜食。但其纯阳之气。而无益阴之能。故麻证禁用。〔附制法〕入诸补气药中。饭上蒸数次
用。入肺胃久嗽药中。用蜜汁拌蒸用。入脾胃痰湿药中。用姜汁拌晒用。入健脾药中。用土炒用。
入泻利虚脱药中。炒存性用。入风痹痰湿药中。利水破血药中。俱生用。
\x【苍术】\x可升可降。能径入诸经。疏泄大肠与胃之湿。而安脾肺。辟时行恶气。用米泔水浸
炒。故能除上湿发汗。能发汗、故能去风寒湿气。祛湿而去死肌痈疽。下气而消痰食饮癖。又能总
解诸郁。性虽开腠理。而辛热温燥。故麻证禁用。



<目录>卷之二

<篇名>四方麻名第一

属性:糠痧 艄温疹。其实属麻一证名。方语原来各有别。治同一例应如神。
麻证之名。各方不同。在京师呼为温疹。在河南呼为 疮。山西、陕西呼为糠疮。山东、福建、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俱呼为疹子。江南呼为痧疹。浙江呼为 子。湖广、江西俱呼为麻
疹。又呼为艄子。闻人氏呼为肤疹。虽四方之命名有别。其实皆一麻也。调治之法。原无异耳。



<目录>卷之二

<篇名>岁气第二

属性:麻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作伤寒。察人虚实施良剂。无伐天和损寿元。
麻疹之证。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麻则面颇红。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
睡。或吐或泻。或手掐眉目鼻而之为异耳。不可误作伤寒施治。而妄用汗下也。妄汗则增其热。
而为衄、为咳嗽、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
下。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下也。是以治麻者。务须先明岁气。如时令温暖。以辛
发之药发之。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如时令暄热。以寒凉之药发之。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
六条)。或黄连解毒汤。如时令大寒。以辛热之药发之。用桂枝解毒汤或葛根桂枝汤。如时令时寒
时暖。以辛平之药发之。用荆防败毒散或葛根解毒汤。倘兼疫疠之气。则以人参败毒散主之。又
要看人之虚实。如吐泻不止。以人参之类补之。如便秘烦躁。以酒蒸大黄微利之。无实实。无虚
虚。倘损不足而补有余。夭人性命。非关天数。医杀之也。能知损有余而补不足者。方为良工。
朱曰 麻疹之候。有下列八证。见数证即是。不必全具。
\x黄连解毒汤\x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仁 荆芥 知母 石膏 大青 元参 木通 防风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x桂枝解毒汤\x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麻黄 桔梗 人参 川芎 赤芍 羌活 甘草 桂枝 生姜引。
\x葛根桂枝汤\x
葛根 防风 甘草 桂枝 赤芍 升麻 姜三片 淡豆豉一钱引。
\x荆防败毒散\x
荆芥 防风 茯苓 枳壳 前胡 柴胡 桔梗 川芎 羌活 独活 甘草 薄荷五叶
引。(除荆、防。加人参。名人参败毒散)。
\x葛根解毒汤\x
葛根 荆芥 前胡 牛蒡子 防风 连翘 淡竹叶 人参 柴胡 桔梗 赤芍药 羌活
升麻 甘草 水煎服。



<目录>卷之二

<篇名>预解宣毒第三

属性:凡遇冬温大不祥。民多疫疠发疮疡。如逢麻疹相传染。可用汤丸预解良。
麻毒从来解在初。出尽毒解忧可无。腹中胀痛邪犹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若冬应寒而反温。乃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
者。至于来春。必发痈疮。未出痘疹者。必感之而出。然疹虽胎毒。未有不由天行时令而发者。故
一时传染相似。远近大小皆发。为父兄者。但见境里痘麻正行。宜先以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
以预解之。可使毒彻而不为已甚。此虽先贤活人之婆心。而要知麻疹之证。只怕一时不能得出。
若得出尽。则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