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必由交感而化。阴得之而为 迹。 迹者。阴
血之所为也。不欲其速收。恐其余毒复返入内。必有后患。是功成于此。岂非成于阴乎。所谓麻
禀阳而成于阴如此。然必内外无邪。方能成功。邪则伤正。有害于麻。法当分经辨证。根据法定方。
使邪去而正无害。则营卫和顺。阴阳交会。无所往而无不得之矣。凡痘症重在养浆。麻症只要齐
苗。苗齐功居八九。其后不过调理而已。形色喜鲜明而嫌暗滞。不妨其多。总要出得透。透则内
无留邪。其症常兼咳嗽及咽喉痛。咽痛治法。以甘草、桔梗为主。相症加减。若红肿恶热口渴尿
赤。宜加黄芩、生地、牛蒡子。外用蕲艾、蛇床子研末。新烟铜盛燃。吸烟。取出痰涎。咽痛渐愈。若
不恶热。舌胎白滑。宜加半夏、南星。外用蕲艾、半夏、南星研末。吸烟取涎。若声音重浊。更加阿
胶、玉竹、鸡子白之类。若不红肿。舌胎滑而冷。不渴。恶寒喜热。宜用半夏、南星、附子、肉桂之
类。外用油蘸大纸捻照其后颈。或用生附子研末吹之自愈。凡此不过但引其端。而未详其法。非
略也。用法不外六经。验证重在本气。毋庸复赘。
\x附案\x
曾医老庚者。年二十有七。夏月出疹。头身微热。苗色淡红。咽喉痛甚。时医误用柴、葛、牛
子、甘、桔等药。转加作泄。大泄数次。疹顿沉没。咽喉转闭。口不能言。人事恍忽。晕眩欲绝。时天
有在坐。予谓天有曰。此证全是一团阴寒在里。若用疹家通套药。必不可生。天有曰。何以言之。
予曰。若内实有火。苗当紫赤。何得淡红。且咽喉虽痛。而不赤肿。又无烦渴恶热等证。明明肾脏
虚寒。阴火上攻也。且阳和布令。百体顺昌。麻疹属阳。必纯阳始得出透。见点之时。如萌芽初吐。
遇阴惨肃杀之气。摧残所生。靡有孑遗。今值此阴邪横发。埋没真阳。而疹不沉没者。几希矣。于
是陡进附子、干姜、半夏、甘草、白术、茯苓、肉桂、黄 。温补兼行。以驱阴回阳。俾驳劣悉返冲
和。乃得功收再造。危乎微乎。
从侄经千。年三十出疹。初热时。心中烦躁。腹内疼热。甚为剥床。彼因问三豆汤可服乎。余
曰。可急煎服。于是心腹烦热乃解。苗不出现。人事晕眩。咳逆喘促。鼻靥扇动。详察其证。知其为
热毒壅塞于肺。肺壅则津液不行。肌窍不开。苗故不见。因用黄芩以清里热。阿胶、麦冬以润肺
燥。桔梗开提肺气。紫、葛、蒡、薄清解外热。甘草缓中。杏仁定喘。服二剂。苗虽出透。而色皆紫
黑。人事更觉沉重。饮食一点不能下。余悄谓其家曰。麻书有云。淡红者生。紫黑者死。其家骇怖
无似。余复安之曰。岂真死症耶。但其症极险耳。此为内热甚而血结也。其证舌干口臭。恶热喜
冷。声音响亮。仍用黄芩、麦冬、阿胶。以清内热。而润肺燥。加以丹皮泻血中之热。合红花之活血
者。以散血结。蝉蜕、牛蒡解其外毒。黄连、甘草解其内毒。连进三剂。人事渐安。饮食渐可。紫黑
渐退。而麻疹起矣。然有阴邪内盛者。苗赤紫黑。法宜驱阴回阳。其证舌润不渴。声低息短。恶寒
喜热。与此不同。
朱曰 证之阴阳。务宜细辨。阳证喜寒凉。若阴邪内盛。寒凉即死。
前月其弟字志千者。年二十一岁。疹出甚艰。信任内戚所荐之医。不知解托。概用寒凉。遏郁
苗气。而不能出透。至九日而死。经千谓其弟不自谨慎。起居失节。饮食失调。以致此耳。伤哉。其
弟为庸医所杀。不归罪于医。而反躬自责。足征心地 良。皇天岂无默庇。所以自出麻疹。其证
虽险。而终无害也。窃谓赏善自应罚恶。杀命之医。宁不速诛之耶。抑何日得蒙上天并显诛其荐
医之人。方快吾心焉耳。谚云。贤不荐医。医为贤人所不荐。独愚人可得而荐乎。于是余又痛恨夫
荐医杀人者。
曾医天瑞之子。大热大渴。舌干口苦。咽喉肿痹。气喘腹痛。下痢红白。小便赤热。苗色紫而
暗滞。此为火邪充斥。三焦俱为热壅。伤津而渴。触肺而喘。上攻而为喉痹。下迫而便红白。精津
血脉。受其煎熬。致苗色不红活。口苦者。少阳之里热也。方用柴胡、黄芩。消解少阳。大黄通泻三
焦实热。栀仁引三焦之火。屈曲下行。生地、紫草以解血分之热。杏仁定喘。桔梗开提。甘草和中。
服一剂。诸证略杀。但腹痛未减。小便如故。是夜用神砂六一散二钱。桔梗煎汤化服。使桔梗通天
气于地道。则气不滞而壅自疏。六一散开支河以泻小肠之热。一服而小便通。腹痛即愈。次日苗
转红活。诸证俱已。于是方中减去柴胡、黄芩、大黄、栀仁。更加当归、茯苓。数剂而全愈矣。
曾医国先之孙。苗色淡红。烦躁口渴。唇烂面肿。清涎成流。饮食不思。小便短。大便秘。予细
察之。此证内真寒而外假热。其人恶寒。身倦欲寐。乃少阴证也。内有真寒。舌胎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