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
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 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鬲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 ,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但被伤,势已难支,设 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 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已之卷舒,高下疾 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 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目录>正文<篇名>摸法属性:《医宗金鉴》曰∶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
筋柔,筋歪筋整,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 其或为跌仆,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根据法治之。
\x接法\x 《医宗金鉴》曰∶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 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傍突,相其情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 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 通达也。
\x端法\x 《医宗金鉴》曰∶端者,或用两手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轻重,或从下往上端,或 向上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持久,而骨缝即合,仍 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x提法\x 《医宗金鉴》曰∶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 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
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x按摩法\x 《医宗金鉴》曰∶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 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 ,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x推拿法\x 《医宗金鉴》曰∶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谓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 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 筋纵而运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 宜按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
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注云∶以上诸条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临症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 耀山云∶八法之外,又有推骨入 秘法,或用肩头掮,或用足腿牮。掮者,如挑负然,
人掮起,骨入 矣,较之用手拉手拽,更觉有力多矣。牮者,或坐其上,或卧于地,两手将 患人擒住,随用足跟牮去,比之用手推托,便捷甚矣。此秘法也,故附八法之后,以补手法 之未备也。
<目录>正文<篇名>器具总论属性:《医宗金鉴》总论曰∶跌扑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 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不逮,以冀分者 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下,陷者升其位。则危症可转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 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
\x裹帘\x 《医宗金鉴》曰∶裹帘以白布为之,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故名裹帘 ,其长短阔狭,量病势用之。
\x振梃\x 释义云∶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 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挺轻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 奔心,亦不呕呃,而心神安矣。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拽据,
身体僵硬,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x披肩\x 释义云∶凡两肩仆坠闪伤,其骨或断碎,或傍突,或斜努,或骨缝开错筋翻,法当令病 卧凳上,安合骨缝,揉按筋结,先以棉花贴身垫好,复以披肩夹住,肩之前后缚紧,再用 布在外缠裹毕,更用扶手板,长二尺余,宽三、四寸,两头穿绳,悬空挂起,令病者俯伏于 上,不使其肩骨下垂,过七日后开视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愈,则仍用之。若不 根据此治法,后必遗残患芦节。
耀山云∶用水竹半边,长短阔狭,以患处为则,削去棱角,嵌入肩内,其肩下腋肢,再 团一个,实其腋内,外以布带缚定系住,此治肩骨断碎之具,虽比板物较硬,然用之得法,
缚之妥贴,则无动移之患矣。
\x攀索\x 《医宗金鉴》曰∶攀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