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22-外科启玄-第5页

易散。而故不痒也。有痒 而用冷水沃之。临时少退。良久复大痒者。乃寒主收敛。阳气郁结不得散越。怫热内作。故复痒转甚 也。又有痒得爬而解者。爬主动。动为阳。阳属火化。故轻轻爬而能痒。亦火之微也。重重爬则痒去 者。是皮肤爬得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火力而解。故不痒也。经云。痛者为实。痒者为虚。
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也。又有疮疡麻木而不知痛痒者。是气虚而不运。又兼疮毒壅塞。经 络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无也。亦分轻重耳。盖麻者木之轻也。木者麻之重也。假如人坐久有腿膝 木而不知有无。少顷舒伸。良久复疏则麻。乃壅之少通。气血复行之意也。大抵未溃之先有麻木者。
毒塞轻重之分也。已溃之后有麻木者。乃肌 肉腐烂。血气已亏。是虚之轻重也。余粗知至此。录之以示后人耶。
<目录>卷之一<篇名>明疮疡已溃未溃发热恶寒论属性:夫疮疡初起未溃脓。时有发热恶寒者。有不恶寒者。是荣卫不行。经络阻塞。疮毒 发之所为也。
如已溃之后。脓血大泄。未有不虚者也。经云。阳微即恶寒。阴弱还生热是也。丹溪云。恶寒非寒。
是卫气虚衰不能温分肌肉。实于腠理而恶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隔绝荣卫。不能升降。出于肌表而恶 寒者。东垣云。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有日夜恶寒而不发热者。是重阴无阳也。
当泄其阴而峻补其阳也。又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盛而上溢于阳分也。如昼则发热。夜则安静。
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是阳气下陷入阴分也。名曰热入血室。如昼夜俱发热烦 躁。是重阳而无阴也。当亟泄其阳而峻补其阴。王注云。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动。乃寒盛格阳而致 之。非热也。形症俱寒而脉气鼓击于手下者。此为热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如 脉浮数而弱。恶寒者。阳气虚也。宜补气。如脉涩而热者。血虚也。宜补血。又午前发热宜补气。午 后发热宜补血。如脉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宜散之。脉沉数发热而痛者。邪在里。宜下之。又法候 之以手扪摸分轻重五法。以轻手扪之于皮毛间热者。肺热也。微重于肌肉间热者。脾热也。再微少重 于血脉间热者。心热也。又重手按之于血脉之下。筋骨之间。肝热也。又至重按之于骨分。其热蒸手 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食。其骨困热。不任其身。亦不能起于床者。肾热也。又一法十二经候之于十 二时中发热。形症可推。亦随症施治。无不验耳。
<目录>卷之一<篇名>明疮疡浅深论属性:夫疮论纷纷。当识浅深。辨之得法。规矩准绳。如匠之工巧。岂能弃之尔。盖疮疽之举有三。高 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皮肉色不相辨者发于骨髓。又法候之以手按摇肿根牢而坚大 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浅也。七恶少见者疽之深也。五善迭见者痈之浅也。大抵浮而浅者易治。深而坚 者难治。求瘥之法。岂能逃于是也。
<目录>卷之二<篇名>明疮疡有无脓论属性:夫疮肿已成。须辨其有无脓者。即知疮之生熟。形之缓急。脓之浅深多少。当视其可针未可针否。
不致于危殆矣。岂可一例针之。如肿大按之痛者。脓深也。小按之即痛者。脓浅也。如按之不甚痛者。
未成脓也。如按之即复起者。有脓也。不复起者。无脓也。非也。必有水也。如发肿都软而不痛者。
血瘤也。如发肿日日渐增肿大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近时有杨梅结毒。疼痛肿大。久而不 腐。腐而不敛者。又有湿痰流注而经久不消。后虽腐而其臭水淋漓。久而气血衰败。亦有伤生乎。大 凡疮肿皮光薄软者。有脓也。肉浓而坚者。不甚热。脓未成也。宜托里排脓之剂治之。
<目录>卷之二<篇名>明痈疽生于九死部位论属性:夫痈疽之生。原无定位。生死之辨。不可不知。生于不系经络所会关节之处。脏腑俞募之所针治 之法。在于疮医甚详。验于脉。审于症。察于部位。观之虚 实。按法治之虽在九死部位。亦有生矣。如患者隐而不言。设不早治。再遇庸俗。治不对症。特犯禁 忌。调护失宜。虽发于不死之部位。犹恐难生矣。一伏菟二腓 三背四五脏俞六脑七髭八鬓九颐。此 九处系紧关节要。出于此事难知。宜当熟玩知之矣。
<目录>卷之二<篇名>明附骨疽论属性:夫附骨疽者。以其毒瓦斯深附于骨间。疼痛不已。亦有三种之分。一曰缓疽。二曰石疽。三曰附骨 疽。皆因气体衰弱。感受贼风。而有经久不治。延缓而成也。经曰。百病乘虚而入是也。初感之贼风 痛。皮肤不甚热。而脉沉缓。微恶风。自汗。喜热熨。痛则少减是也。宜服引越婢汤治之剂。然附骨 疽但痛无休。或寒热而无汗。经久不治。阴极生阳。寒化为热。方能腐溃是也。盖缓疽其热缓慢。数 月半载不溃。延挨日久。色变紫黑。皮肉俱烂。故名曰缓疽。石疽者。亦寒热相袭。深伏骨髓。但肿 痛坚硬如石。故名曰石疽。其治法皆宜补托之剂。加附子等药。以其性温热而消骨内寒痛。临症相得。
妙在斯矣。
<目录>卷之二<篇名>明疮疡脓熟不宜开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