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之。慎投风药。
\x化斑解毒汤\x 治二焦风热上攻。致生火丹。延及遍身而作痒痛。
玄参 知母 石膏 黄连 牛蒡子 人中黄 升麻 连翘(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淡竹叶二十片。煎八分服。
\x除湿胃苓汤\x 治脾肺湿热。致生火丹。作烂疼痛者。
防风 苍术 白术 赤茯苓 陈皮 浓朴 猪苓 栀子 木通 泽泻 滑石(各一钱) 薄桂 甘草(各三分)
水二钟。灯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x藿香正气散\x 治冷膜。由风寒外袭者。
藿香 白术 白芷 桔梗 紫苏 陈皮 半夏 大腹皮 茯苓 浓朴 甘草 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个。煎八分服。
\x芸薹菜方\x 治丹毒。
芸薹菜子一两。黄酒一钟。和研。滤去渣。煎四五沸。温服之。
一杵芸薹菜叶敷之。干者为末。水调敷之。
柏叶散 治丹毒痒痛。并效。
侧柏(炒黄) 黄柏 大黄(各五钱) 赤豆(三钱) 蚯蚓粪(韭菜田内者佳,五钱) 轻粉(三钱)
为末。新汲水调敷。
一捣大蒜浓涂之。干则易之。
<目录>卷四\不分部位小疵<篇名>无名肿毒属性:游风者。为肌肤倏然 赤肿痛。游走无定。由风热壅滞。荣卫不宣。则善行而数变矣。较之丹毒。只红肿 起粟而不走。故与游风为异耳。其风热者。则色赤。宜小柴胡汤。加防风、连翘清之。内热甚者。紫雪散下 之。肿势甚者。砭之。风寒者。则色白。宜荆防败毒散散之。再血热者。四物汤加柴胡、栀子、丹皮。胃虚者。补 中益气汤。加防风、羌活。肝肾虚热者。宜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则火自息。风自定。痒自止 矣。误用祛风辛热之药。复伤元气。则容风内淫。血随火化。反为难治。赤肿游入腹者不治。宜与小儿赤 游风门参考。
有因过饮烧酒而得者。饮冷米醋一二杯即解。此又是似而非也。宜细辨之。
\x荆防败毒散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x(俱见首卷) \x加味逍遥散 小柴胡汤\x(俱见瘰 门)
<目录>卷四\不分部位小疵<篇名>无名肿毒属性:瘾疹者。生小粒靥于皮肤之中。憎寒发热。遍身瘙痒。经云。劳汗当风。薄为郁。乃痱痤。热微色赤。热甚色 黑。由痰热在肺。治宜清肺降痰解表。如消毒饮子。有可下者。大柴胡汤。虚者补中益气汤。或总以加味 羌活散治之。
疹属少阴君火斑则无头 肿于外。属少阳相火。自吐自利。身温身凉者吉。忌敷凉药。首尾慎下。若便 闭者。微利之。故凡瘾疹瘙痒。疙瘩丹毒等症。皆宜凉血润燥。如加味逍遥散。加味小柴胡汤。慎用风药。
复伤元气。反致筋挛。若愈后肌生白屑。搔之如帛所隔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或灸曲池穴。(见灸门)
\x加味羌活汤\x 治风寒暑湿外搏肌肤。发为瘾疹。憎寒发热。遍身瘙痒。或赤或白。甚则心迷闷乱。口苦 咽干。
羌活 前胡(各一两) 人参 桔梗 甘草(炙) 枳壳 川芎 天麻 茯苓(各五钱) 蝉蜕(去头)
薄荷(各三钱)
上为末。每服三四钱。生姜三片。水一钟。煎七分。去渣温服。
\x羽液膏\x 治斑疹。风痒不止。
白矾(五两) 童便(一升) 黄酒(三合)
合煎如稀糊。以棉帛蘸药擦之。立消。
\x补中益气汤 十全大补汤\x(俱见首卷) \x加味小柴胡汤 加味逍遥散\x(俱见瘰 门)
<目录>卷四\不分部位小疵<篇名>无名肿毒属性:诸疮痛痒。皆属于火。又云。风盛则痒。盖为风者。火之标也。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如 换肌丸、苦参丸等。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者。又当凉血润燥。如逍遥散、柴胡汤之类也。
\x神仙换肌丸\x 治皮肤风热。如蚤虱叮咬。痒不可忍者。
蝉蜕(焙) 僵蚕(焙) 防风 片芩(酒炒) 何首乌(各一两) 栀子(酒炒八钱)
白芷(八钱) 荆穗(七钱) 羌活(七钱) 地肤子(五钱)
上为末。酒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三二十丸。茶清送下。
\x苦参丸\x 治风疹遍身。痒痛难忍。涎多不寐者。
苦参一两为末。用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石器煎成膏。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送下。
\x四生丸\x 治浑身麻痒。或麻痹不仁。或生斑疹。或外 血风顽疮。骨节痛不能履。
地龙(去土) 僵蚕(炒) 白附子 五灵脂 草乌(去皮尖炮等分)
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茶清送下。
\x二味消毒散\x 治遍身起瘰作痒。用此干擦之。自止。
明矾(一两) 雄黄(五分) 共为末。
遍身痒如虫行者。用盐一斗。水一石。煎七斗。澄清洗之。三五次愈。
用茵陈汤煎汁洗之。
\x加味通圣散\x 治风饼风丹作痒。
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甘草 连翘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