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不分部位小疵<篇名>无名肿毒属性:漆疮初时发痒。形如瘾疹。次则头面虚肿。遍体破烂。流水。作痛似癞。甚则寒热交作。由新漆辛热有毒。
入之秉质有偏。腠理不密。感其气而生也。宜服化斑解毒汤。再杵生蟹冲酒。滤去渣饮之。已溃成疮。流 水处用生柳叶三斤水煎洗之。或干荷叶一斤煎汤洗之。或白矾四五两水化浸洗之。其未破处发红 斑作痒者。用二味消毒散揩之。
\x化斑解毒汤\x(见丹毒门) \x二味消毒散\x(见首卷敷贴门)
<目录>卷四\不分部位小疵<篇名>无名肿毒属性:血箭由心火炽盛。逼血从毛孔中射出也。急用龙眼壳半个。烙平。盛京墨汁覆于患处。扎紧。过三五日 方可去之。内用麻迪三二两。好酒和服。或用生姜汁饮之。立愈。次服清心凉血等药。如失血过多者。宜 黄补血汤。
\x黄 补血汤\x 治失血过多筋无荣养。四肢拘挛。口噤如痉者。
黄 (一两) 当归(五钱如挟风兼破伤风者归 等分加) 羌活 防风(各一钱) 荆芥穗(二钱五分)
俱水煎服。
<目录>卷四\不分部位小疵<篇名>无名肿毒属性:血痣者初起色红如痣。渐大如豆。揩之流血不止。由肝经郁火血热所致。用枯药拈去其痣。次以生肌 散收口。内热甚者。服清肝凉血等药。
<目录>卷四\不分部位小疵<篇名>无名肿毒属性:脉经曰。颠扑内有血则腹胀满。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跌扑不分十二经络。血必归肝留于胁下。痛甚 则必自汗。汗由风化也。治则先逐恶血。通经络。次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自能获效。
如腹痛按之痛甚者瘀也。下之。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者。瘀未尽也。复元活血汤调之。腹痛按之不痛 者。血气伤也。四物汤加参、 、白术。补而和之。用大黄等药。血不下。反胸胀气喘者。宜顺其气。用肉桂、
木香、等分二钱酒服。即下黑血。及前所服之药而苏。弱者用下药。亦加木香肉桂同煎。借其热以行其 气。然服行气药。反胸痞气促。食少体倦。及色黯脓清者。形气虚也。补之。
胸腹胀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滞也。当归导滞汤通之。下而胸腹反痛者。肝血伤也。四君子汤 加芎、归补之。下而发热。阴血伤也。四物汤加参、术补之。下而恶寒。阳气伤也。十全大补汤补之。下而欲 呕。胃气伤也。六君子汤加当归补之。下而泄泻。脾肾伤也。六君子汤加肉果、破故纸补之。下后手足 冷。昏愦出汗。阳气虚寒也。参附汤温之。吐泻肢冷甲青者。虚寒甚也。参附汤倍用之。若口噤撒手。
遗尿唇青。痰盛体冷者。虚极之坏症也。投大剂参附汤。多有得生者。
脉浮紧。发寒热。身体痛者。挟外邪也。治宜发散。春用五积散、香苏饮。夏用香苏饮。秋用正气散。冬用和 解散。再宜随症加减。
患处或诸窍出血者。肝火也加味逍遥散。中气不足。血无所附者。补中益气汤。元气内脱。不能摄血者。
独参汤加炮姜。如不应。加附子。血蕴于内而呕血者。四物汤加芩、柴。伤重昏愦者。虽有瘀血。切不可下。
急以独参汤补之。花蕊石散化之。恐因泻而亡阳也。
凡损伤劳碌。怒气腹胀。误服大黄等药者。伤阳络则为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症。伤阴络则为血块、血 积、肌肉青黯。此脏腑亏损。经脉失职。急补脾肺。亦有得生者。但恐患者不悟此理。不用此法。惜哉。
凡伤重气绝不语者。以热童便灌之。不问壮弱。及瘀血有无。并胁胀作痛。发热烦躁口干者服之绝胜 他药。有推陈致新之功。神效莫测。打血药内。加之立验。上部伤者。再加韭汁。迷闷者。乌金丸。用红花酒 加童便化服。
骨断皮破者。药宜水煎。皮不破者。药宜酒煎。然必加童便。以活其瘀。纯用酒煎。反能作胀。同损药服。反 能涩秘。(酒用无灰酒不论赤白)
跌扑停瘀。先利二便。不可待秘。恐成重疾。然下之太过。则脉愈坚大。妄为瘀滞而更下之。因而夭折者 多矣。
损伤忌服草药。服之所生之骨。必大。不能入臼。自然铜虽有接骨之功。其性燥。宜量用。伤轻者勿用。
无名异为末酒服。能散毒血于四肢。跌损不可无乳、没。惟降真香可代。亦可代血竭。肿痛乃血瘀 所致用热药煎汤淋洗。瘀肿不消者砭之。否则愈后遇天阴作痛。忌梨并生冷。恐凝血。忌食牛肉。
食则痛不止。忌火灸忌见风。
肠破脂出孔小者。以手劈去其脂。不可复入。入则为害。骨断筋连者。不急剪去其筋。则浸好肉为不治。
肠出者。令患者手搭医者之肩。随其左右收起。用大麦煮粥取汤洗肠净。以麻油抹手并疮口。即吹通 关散取嚏。令肠自入。用桑皮搓线。以鸡血涂之。再以花蕊石散掺之。缝须缝里皮。留外皮开口。涂鸡血。
搽生肌等药。如肠损以灯照之。有气射出者不治。
阴囊破者涂鸡子黄油。掺金毛狗脊毛。以紫苏叶煎汤洗之。内服止痛药。有瘀者用破血药。
齿伤动者。用蒺藜根烧存性揩之。久用自牢。
眼胞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