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按∶\x前方破血降火内 之剂也。若其脉沉实,大便秘结,发热作渴喜饮冷者,属热蓄 于内,方可用之。若其脉虚浮,大便不结,发热作渴,畏饮冷者,乃属血虚于外,可用当归 补血汤。若尺脉洪数而无力,发热作渴,小便频数者,属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加减八 味丸。盖此症多因肾水亏损,虚火上炎,故也。
<目录>卷下<篇名>论痈疽脓成用替针丸药第四十三属性:曾氏曰∶痈疽脓熟,涂以替针丸,疮口自开。古人云,痈疽能杀人,若针药得其宜则 生,失其宜则死,可不慎哉。
\x愚按∶\x疮疡之症,若毒瓦斯已结,肿赤炽盛,中央肉死黯黑者,内用托里健脾之剂,外用 乌金膏涂之,则黯处渐低,赤处渐起,至六七日间,赤黯之界,自有裂纹如刀划状,其黯渐 溃。若用铍针利剪,徐去犹好,须使不知疼痛、不见鲜血为善。若脓未流利,宜用针于纹中 引之。若脓水已出,肿痛仍作,乃内筋间隔,亦用针引之。若元气虚弱,误服克伐之剂,患 处不痛,或肉死不溃者,急温补脾胃,亦有复生矣。后须纯补脾胃,庶能收敛?若妄用针刀 去肉出血,使阳随阴散,是速其危也。若脓溃而烦痛未痊,脉洪滑粗散者,真气虚而邪气实 也,为难治。脉微涩迟缓者,邪气虚而真气将复也,为易治。
<目录>卷下<篇名>论痈疽割伤第四十四属性:李氏云∶痈疽有误搽毒药,或针刀开割,疮口不合,不可用涩敛之药。宜用猪蹄汤、北 艾汤间洗,敷贴神异膏,及服内补十宣散、内托黄 丸。
\x愚按∶\x经云∶脾主肌肉。脾健则肉自生。然其势炽甚,宜用前药以消其毒,毒将尽宜用 四君汤以养脾(详见附录用药关键)。
\x内托黄 丸\x 治针砭所伤,恶寒发热,脓水不止,肌肉不生,疮口不敛。
黄 八两 当归(洗焙三两) 肉桂(去外皮) 木香 沉香 乳香(另研各一两) 绿豆末(四两)
上为末,用姜汁、豆末糊丸,熟水下。
愚按∶前症若肌肉伤,而疮口不敛,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若气虚恶寒,而疮口不 敛,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若血虚发热,而疮口不敛,用四物参术,以滋肝脾。若脓多 而疮口不敛,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以养血气。经云∶脾主肌肉。如前药未应,但用四 君、归、 以补脾胃。更不应,乃属命门火衰,急用八味丸以壮火生土。若脉数发渴者难 治,以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目录>卷下<篇名>论痈疽寒热多汗用药第四十五属性:李氏云∶近有数人病背疽,或先寒后热,先热后寒,或连日或间日必呕痰大汗而止,皆 用柴胡、恒山不应。余谓此因脾气不正,复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用不换金正气散,次用 排脓内补散,木香汤,三日即愈。
\x愚按∶\x前症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大凡胃气虚而作呕者,必喜温 热;毒内攻而作呕者,必喜寒。治当辨之(详见附录用药关键)。
\x家传不换金正气散\x 治感冒风寒,或伤生冷,或瘴疟,或疫疠。
苍术(米泔浸炒四两) 浓朴(姜汁拌炒四两) 粉甘草(炙二两) 橘红(焙三两) 藿香 叶半夏(姜制各二两) 木香(湿纸里煨) 人参 白茯苓(各一两)
上每服五钱,姜枣水煎。
<目录>卷下<篇名>论痈疽食毒物发热第四十六属性:李氏论云∶凡痈不可食牛羊鸡鹅虾鱼酒面爆炙之物。犯之必发热,宜服栀子黄 汤。大 凡脏腑已利,疮毒已溃,气血既虚,最当调护。若发热而服凉药,无不致祸。
\x栀子黄 汤\x 漏芦 连翘 山栀子(炒) 防风 苦参(炒) 人参 犀角镑 甘草(炒) 白茯苓 石韦 (如无桑皮代之各三钱半)
上每服五钱,水煎。
\x愚按∶\x前症若饮食伤脾胃而发热,用六君、神曲、山楂;若阴血不足而发热,用四物、
参、术、黄 ;若脓血出多而发热,用十全大补汤。东垣先生云∶胃为五脏之根本,胃气一 伤,诸脏皆虚,七恶蜂起,可不慎哉。
<目录>卷下<篇名>论痈疽作渴当调补精气第四十七属性:伍氏云∶痈疽发热大渴,毒瓦斯炽盛,急用神仙追毒丸驱下恶毒,次以清膻汤、万金散、
五香连翘汤、六味车螫散、千金漏芦汤选用之。渴不止,用秘传金粉散、人参黄 散、内补 散之类,以补津液,生血气,其渴自止。
\x愚按∶\x前症若脉沉实,大便秘结,宜用前药驱逐积毒。若发热作渴,饮食如故,大便如 常,属胃经实热,用竹叶石膏汤以清胃热,生津液。若发热作渴,饮食少思,大便不实,属 胃经虚热,用竹叶黄 汤以补胃气,生津液。若发热恶寒,若内热晡热,口干作渴,属气血 不足,用八珍、麦门、五味以补肝脾,生精血(余见附录用药关键)。
<目录>卷下<篇名>论痈疽将安发热作渴第四十八属性:李氏云∶凡疽愈后忽发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渴而患疽者,尤为难治。急用加减 八味丸,可免前患,如能久服,永不作渴,亦无疽症,且气血皆壮,真神剂也。
\x愚按∶\x前症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