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味)
唐容川曰∶夫疟邪本伏于营血之中,卫气会而始发,故久则营血结聚而为疟母。卫气不通,而为留痰。是血 为疟母之主,痰属卫气所生,乃疟母之兼有者也。故治疟母,以攻利营血为主,而行痰降气为辅。知此则知仲景此 方,破血之药,所以独多,总是治营以通卫也。
涂蔚生曰∶各家之对于疟症,所以先寒后热,以及结成疟母 之理,虽不乏精细辨论,而能理由充足,不致令人疑虑者,殊少其人。以余度之,疟症即系邪气伏居少阳油膜之 上,而下焦化生之气,亦必须循油膜上行而外达,以为护卫。今以邪气之阻,不得外达,而为护卫,故始而恶寒 特甚。迨至邪正交战既久,纷争已毕,终系邪气势弱,而正气势强。孰知正气愈郁结,而勃发愈猛,故继而发热特 甚。设使邪随汗出,则疟可冀愈。否则,病患设为健壮,化生正气迅利,则正气之团结亦速,出与邪争亦急。今病 者之体有强弱,化生之气有迟缓,故疟有一日一发,间日一发。营血之行,以卫气为转移,今卫气屡为邪气郁阻,
而营血不能随其郁阻,经火炼以为郁滞,而为疟母焉。夫疟母名者,以邪气纵随正气纷争尽出。而此血之凝滞,
与邪伏居油膜无异,仍可使疟疾发生焉。故主鳖甲 虫大黄桃仁等味,攻血者,以攻利之。浓朴葶苈等味,理气 者,以疏散之。然犹虑邪未尽除也,仍用柴胡桂枝以解之,人参以托之。血虚受伤也,兼用阿胶白芍以固之。余 则清热涤水之味,务使其邪气尽除,不至血痰交结而为疟母焉。此说此见,不知有合圣意否,尚希国内高明医士 随时教正是幸。
张仲景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 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瘦肌肉。
唐容川曰∶阴气指少阴心肾也。心肾之阴虚,故热而少气,心中烦冤。邪气能入于心,而内藏于心,皆少阴阴 气孤绝之证也。阳气指太阳膀胱也,水中之阳,化气为热,以卫周身。今独有阳气则纯热,合于阳明,则为手足热。
合于三焦,则欲呕。外合于腠理分肉之间,则令肌肉消烁。治少阴,宜鸡子黄汤。治太阳,宜白虎汤。后世如清 瘟败毒饮一方,可以兼治。
按《史记·仓公传》风瘅客脬,言瘅邪客居膀胱。此瘅疟亦发于膀胱,与牡疟正相对,牡疟是邪在心也。
张仲景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 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x白虎汤加桂枝\x 知母(一钱) 石膏(一钱) 甘草(一钱) 粳米(一钱) 桂枝(七分)
唐容川曰∶身无寒但热,为白虎汤之正证。加桂枝者,以有骨节烦疼症,则有伏寒在于筋节,故用桂枝以逐 之也。
张仲景曰∶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x蜀漆散\x 蜀漆(一钱,烧去腥) 云母(一钱,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x附《外台秘要》三方∶\x \x牡蛎汤\x 治牡疟。
牡蛎(一钱) 麻黄(一钱) 甘草(一钱) 蜀漆(一钱)
注意∶蜀漆即常山苗也。
\x柴胡去半夏加栝蒌蒌根汤\x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一钱) 人参(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栝蒌根(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柴胡桂姜汤\x 治疟多寒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一钱) 桂枝(七分) 干姜(一钱) 栝蒌根(一钱) 黄苓(一钱) 牡蛎(一钱)
<目录>第四集·治疗法<篇名>肿满属性:经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大身尽肿,皮浓,按之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又曰∶诸湿 肿满皆属于脾。又曰∶水病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陈飞霞曰∶肿满之证,悉由脾胃之虚也。脾土喜燥而恶湿,若中气素弱,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乘之。脾虚不 运,则乳食凝而不化,停积于中,而肿满作焉。治肿者,当以脾胃为本,而以浮肿为标。若以消伐为能事,未有 不致危殆者也。又当分别上下。经曰∶面肿者风,足肿者湿。凡肿自上而起者,多因于风,其治在肺,宜发散之,
参苏饮合五皮饮。自下而起者,因于肾虚水泛,或因脾气受湿,宜渗利之。仲景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 五苓散加防己槟榔。身尽肿者,或因禀赋不足,卒冒风寒,或因疟痢脾虚,皆能作肿。轻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 苓丸。凡风寒之肿,若身无热,宜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气化,小便利而肿消矣。
阳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口渴,以五皮饮送沆瀣丹微下之。
阴水肿者,身不热,口不渴,身冷发寒,二便自调,平胃散加茯苓、草果、木香、藿香。凡肿先起于腹,而散 于四肢者可治;先起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可治。若小儿元气本虚,复遇大病之后,而浑身浮肿,四肢冷,不渴,
小便清长,大便滑泄,不思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