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48-疡医大全-第136页

眼,用老皮散敷之,再换新药敷上。凡热多则赤, 肿散 漫,热甚则紫黑,外寒郁亦紫,血虚兼寒则青白,大铁箍散、正铁箍散,乃常用之 药。或因风寒热及秽气厌触等证,四时寒热不同,又宜从权设法。热者,宜三黄散;
热甚,宜三消散;有风者,加羌活、防风;气滞者,加木香;寒郁者,加桂;秽气触 者,宜加香药熏之;肿处脆嫩者,去白芨。去敷药时,看毛下窍中,当有汗珠,此则 血脉疏通,热毒消散,赤晕渐缩,脓溃痛 止,变逆为顺。皮毛润活,要作良肉。但疽顶有些少腐开,不用刀剪。如药下不生 汗珠,腐败必阔必多也。脓后围贴,则收散漫遗毒,尽随脓出,疮口贴拔毒膏药;如 脓出不顺,用追毒膏;恶肉不去,用金宝膏。败肉去后,围贴则气血易活,新肉易 长,疮口用长肉膏敷贴之,药与淋洗并行,同功。
郭氏法云∶如是有头疮疽,就便用朱砂备急膏一丸如黄豆大,安于疮头上,却 用软粘膏药盖护之。其疮必破。如疮晕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遭敷住毒瓦斯。如疮 晕赤红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坚峻碧云锭子开了疮口,次用紧缓碧霞锭子去其 歹肉,稍净,却用缓慢碧玉锭子生肌,总名青金锭子。不拘日数,直待歹肉去净,单 用膏药贴之。候脓水尽,肌肉平,方许贴生肌敛口之药。若根据此法,免教人受刀剪 针烙之苦。如是无头痈肿,待脓成用针刺破,方以法收功也。
<目录>卷八<篇名>痈疽敷药门主方属性:\x铁箍散\x(吴丹垣) 阳疮肿疡,根脚散漫。
五倍子(一两,微炒) 生大黄(四钱) 秋芙蓉叶(六钱)
醋一盅入杓内熬滚,投药末搅匀敷患上留顶,以纸盖之,干则以醋扫之。一方 照原方加寒食面五钱。
阴疽以及皮色不变,漫肿无头者不可敷。
\x如意金黄散\x(《正宗》) 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注,大头时肿,
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香港脚,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 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良便方也。
天花粉(上白,十斤) 黄柏(色深者) 大黄 姜黄 白芷(各五斤) 陈皮 天南星 苍术 紫浓朴 甘草(各二斤) 共为咀片,晒极干燥,用大驴磨连磨三次,方用密绢罗筛出,
瓷器收贮,勿令泄气。凡遇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汤同蜜 调敷。如微热微肿,及大疮已成,欲作脓者,俱用葱汁同蜜调敷。如漫肿无头,皮 色不变,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等病,俱用葱酒调敷。如风热恶毒所生患,必 皮肤亢热,红色光亮,形状游走不定,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黄水 漆疮、恶血攻注等证,俱用大蓝根叶或水芭蕉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汤泼火烧,
皮肤破烂,麻油调敷。具此诸引,理取寒热温凉制之,又在临用之际,顺合天时,洞 窥病势,使引为当也。
\x四虎散\x(《正宗》)
天南星 草乌 半夏(生用) 野狼毒(等分)
上为细末,猪脑同捣,遍覆疮上,留正顶出气。凡痈疽肿硬,浓如牛领之皮,不 作脓腐者,宜用。
\x铁桶膏\x(《正宗》) 发发背将溃已溃时,根脚走散不收束者。
五倍子(微炒,一两) 明矾(四钱) 胆矾(三钱) 铜绿 白芨(各五钱) 轻粉 郁金 (各二钱) 麝香(三分)
上为极细末,用陈米醋一碗,杓内慢火熬至一小杯,候起金色黄泡为度。待温,
用上药一钱,搅入膏内,每用顿温以新笔涂膏疮根上,以绵纸盖其疮根,自生皱纹,
渐收渐小,再不开大为效。凡敷药宜极细,若粗则作痛,不可不知。
一切根脚走散,不能收束者用之,收根束毒,功效非轻。
治对口脑疽,不必洗去旧药,逐日添药,恐动疮口惹风也。
\x芙蓉膏\x 阳疮红 ,收根束毒。
芙蓉叶(秋采,六钱) 榆面(二两) 生大黄(五钱) 皮硝(一两)
研细,葱汁童便调敷留顶,初起敷之可消,不特收束根脚。
敷大毒二法 茅厕垢浓敷四围,中空出气,自消。或用赤小豆、紫苏同研,敷上立消。
敷一切大毒消肿吸毒法 川贝母研末,同白槟榔汁敷之,有病之处即起白泡,
无病之处则起红点如疮。
\x远志膏\x(程山龄)
凡一切痈疽肿毒,初起之时,随用远志肉二三两去心,清油煮,捣烂如泥敷患 处,用油纸隔布扎,越一宿其毒自消,屡试屡验,其效如神。
\x芙蓉菊花膏\x 赤小豆 芙蓉叶 香附 白芨 菊花叶(各四两)
研细。每末一两加麝香一分,米醋调涂,围住根脚,或鸡子清调亦可。
敷药方 紫花地丁(去筋揉碎,一两) 白糖(一撮) 米饭(一团) 捣烂敷四围留顶。
又方 鲜鲫鱼(一尾) 山药(一段) 明矾(一钱)
捣烂敷留头,片时发痒,痒定自消。(一方无明矾)
又方 乳香 没药 麝香(各三分) 大蚰蜒(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