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疮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如按弦而不移,紧如内绳而转动,以 此为异。春脉浮弦而平,不时见则为饮为痛,主寒主虚。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 紧内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其主切痛积癖也。疮肿得之,气血 沉涩也,亦主痛也。
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 肿。溃后得之无妨也。
短脉之诊,按举则不及本位。《内经》
曰∶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脉短,皆难治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蜘蛛之丝而欲绝,举之如无而似有,细而微,其主亡 阳。疮肿之病,脉来细而沉时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而极微,其主虚也。真气复者生,邪气胜者危;疮肿之 病溃后,脉微而匀举自差也。
迟脉之诊,按举来迟,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状似缓而稍迟。痼疾得之,则 善;新疾得之,则正气虚惫。疮肿得之,溃后自痊。
缓脉之诊,按举似迟而稍疾于迟。仲景曰∶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涩,阴 阳同等谓之缓。脉见长缓,百疾自瘳;凡诸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以 其脉候相应,是有胃气也。
沉脉之诊,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如烂绵,其主邪气在脏也。水气得之则逆,此 阴脉也;疮肿得之,邪气深也。
伏脉之诊,比沉而伏,举之则无,按之至骨方得,与沉相类,而邪气益深矣。
虚脉之诊,按之不足,迟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经曰∶脉虚则血虚,血 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肿脉虚,宜托里,和气养血也。
软脉之诊,按之如帛在水中,极软而细,亦谓之濡。其主胃气弱,疮肿得之,补 虚排脓托里。
弱脉之诊,似软而极微,来迟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其 主血气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沉迟濡弱,皆宜托里。
促脉之诊,按之则去数,来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阳盛则促,主热蓄于里也,
下之则和,疮肿脉促,亦急下之。
结脉之诊,按之则往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阴盛则结。经曰∶促结则生,代则死。
代脉之诊,按之则往来,动则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曰代脉也。因其止 有常数而不忒,如十动一止,虽数十次,皆见于十动之后;如二十动一止,虽数十次,
皆见于二十动之后。代者,气衰也,诸病见之不祥。大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是代脉乎!
动脉之诊,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动摇者是也。《脉经》曰∶阴 阳相搏,故谓之动。动于阳则阳气虚而发厥,动于阴则阴气虚而发热,是阳生于尺 而动于寸,阴生于寸而动于尺,不可不辨也。
《脉诀》曰∶气血沉涩脉来紧,身有痛处,即发疮疽之兆。身应发热,脉浮数,人 反恶寒,即为疮疽之萌。
张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
又曰∶肺脉俱数则生疮。
又曰∶脉实大洪大,初起为病进,已溃为邪气未退。
又曰∶脉沉实沉伏,初起主邪气深伏,难痊,溃为余毒。
又曰∶脉芤、涩、迟、缓,溃后为脉证相应,无妨,若短细则将变证,此六脉宜于溃后,不利于初起。
又曰∶脉浮大浮数,初起为邪正相搏,有余,若促结则非吉兆,此六脉宜于初起,
不利于溃后。
朱丹溪曰∶脉数,热也,多兼实,阳证之所由生,若兼虚,后必陷为阴。脉迟,
寒也,多兼阴证之所由生,若兼实,后必返为阳。
王肯堂曰∶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其邪深在里,宜先疏通,以绝其源。
浮大数, 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内。
脉不沉不浮,内外证无,知其在经,当和营卫。
脉数,身无热,内有痈脓。
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痈。
若数脉不时见,当生恶疮。
浮,肿疡为虚为风;溃疡为虚宜补。
洪,肿疡为虚,为热盛,宜宣热拔毒,年壮形实,宜下;溃疡为邪气盛,服药久不退者,难治。
滑,肿疡为热;溃疡为热为虚,为邪气未退。
数,肿疡为病退,为热,数而洪者欲脓。溃疡为难愈,数甚者难治。
散,肿疡为气不收敛,溃疡为痛未退,洪滑大散难治。
芤,肿疡为血虚。溃疡为脉病相应。
长,肿疡宜消退之法。溃疡为易愈,谓长则气治也。
牢,肿疡为邪盛,为欲脓;溃疡为邪气不退。
实,肿疡为邪气太盛;溃疡为邪不退,为实,缓豁大者为虚。
弦,肿疡为痛,为欲脓;弦洪相搏,外紧内热,为疽发也;溃疡为血虚、为痛。
紧,肿疡浮而紧,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为痈疽;溃疡主气血沉涩,为痛,为有外寒。
涩,肿疡为气实,为气滞,溃疡为血虚,为脉病相应。
短,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