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48-疡医大全-第54页


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又曰∶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神门。
又曰∶肝移寒于心,在隔中。肝移热 于心,则死。
又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介音嘎。)甚则咽肿喉痹。
又曰∶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音下。)赤色,病甚则不可言快,胗在口,其色赤。
又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又曰∶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主脉痿,枢拆(音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又曰∶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烫心呕吐,咳逆狂语,汗出如珠,多厥;其 脉当浮,今反沉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死。此水克火也。
《脉经》曰∶夏心脉欲洪大而散;脾脉欲洪而迟缓;肺脉欲洪而浮涩;肾脉欲洪 而沉滑;命门与肾同;肝脉欲洪而弦长。
又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渴自已。
华陀曰∶肺下右侧可见心系,系于脊髓,下通于肾,其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 通;一则自心入肺两大叶间,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通脉髓,而与肾系相通。
愚谓四脏之系,皆通于心,心则通于四脏之系也,交相连输其血气,渗灌骨髓,故 五脏有病,先干于心,其系上连于肺,其别自肺两叶向后,贯脊下肾,又自肾而之 膀胱,与膀胱膜络并行之于溲溺处也。肺之系者,上通气喉,其中与心系相通。脾 之系者,自膈中微近左胁,居胃之上,并胃胞络及胃脘相连贯,膈与心肺相通,与 膈膜相缀也。肝之系,自膈下,着右胁肋,上贯膈入肺中,与膈膜相连。肾之系,贴 脊膂脂膜中,两肾相系,相通而下,行其上与心系通也。(缀音坠。)
经曰∶是动病则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肾厥,是主心。
又曰∶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盛者寸口大,再倍 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苦先入心。
又曰∶心宜食酸。
又曰∶心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补肝,如 无他证,用安神丸主之。
又曰∶心实以甘草泻之,如无他证,用泻心汤。
又曰∶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 滞则心气乏。故心病必先求于肝,是澄源也。五脏有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制火,
则肾邪必传于心。故先制其肾,逐其邪,诊其肝肾俱和,而心自疾,则随其本经虚实而治之。
手少阴心引经药歌∶ 午心麻(黄)桂(心)独(活山)栀(黄)芩,生地(当)归(黄)连代(赭石紫)石英,更有细辛并半 夏,熟地(北)五味泽(泻)同成。
《针经》曰∶心脉起足少阴,少冲穴在小指内端。
又曰∶赤如鸡冠者生,赤如 血者死。
又曰∶实则梦忧惊恐怖;虚则梦烟火焰明。
又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注曰∶心苦缓,是心气虚也。)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 酸补之,甘泻之。
补∶枣仁、远志、天竺黄、山药、当归、麦门冬。
泻∶贝母、川黄连、木香、玄胡索。
温∶藿香、菖蒲。
凉∶牛黄、犀角、竹叶、连翘、朱砂。
引经报使∶独活、细辛。
<目录>卷三\内景图说(上)
<篇名>小肠属性: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曰∶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 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 三合之大半。
\r小肠图\p04-a41a12.bmp\r 又曰∶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 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浮秽流入大肠。
《难经》曰∶重二斤十四两。
经曰∶小肠为赤肠。
又曰∶小肠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又曰∶小肠有寒则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又曰∶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又曰∶小肠胀者,小肠 满,( 音嗔,胀起也。)引腹而痛。
又曰∶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又曰∶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其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又曰∶厥气客于小肠,则梦聚邑街衢。
又曰∶是动病,则嗌痛颈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
又曰∶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盛者,人迎大,再 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又曰∶小肠热胀生口疮;小肠热结满不通;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小肠冷 气,非时刺痛;小肠酒后饮冷,气裹热结伏脐下,结硬块不通,连外肾俱肿。
经曰∶手太阳小肠经。
又曰∶是经多血少气。
又曰∶未时气血注于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