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69-重楼玉钥续编清方成培-第14页

心者,有用黄连清心者,有用复脉饮加犀角者,有用生熟地、麦冬、玄参、连翘心、莲子心、灯心者,亦有用紫雪点者,延治一年,未见稍效,乃遇善于用刀者,硬将两边肿处切破,血流盈地,延半月竟殁。
  喉部经络  咽喉 任脉至咽喉。督脉入喉。冲脉任脉会于咽喉。足阳明循喉咙。手太阳循咽。足少阳循喉咙。足厥阴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手少阴支者上挟咽。足少阳之别上挟咽。足阳明上循咽。足太阴合于阳明,上行结于咽。
  手少阴之正上走喉咙。手厥阴出循喉咙。手太阳循喉咙。足阳明挟咽之动脉。上焦并咽以上。
  嗌 足太阴脉络嗌。
  会厌 厌小而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足之少阴络于横骨。终于会厌。
  舌部经络  舌 舌者,心之官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故病在舌本。足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心主舌在窍为舌。升明之纪其主舌。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挟舌本。足太阴贯舌中。足少阴直者系舌本,足少阴贯舌下。足少阴之标在 与舌下两脉。足之少阴上系于舌。手少阴之别系舌本。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足太阴之筋支者别入结于舌本。上焦上至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齿牙经络  齿牙 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下循鼻外入上齿中。手阳明之别遍齿手少阳之筋支者上曲牙。足阳明循牙车。足太阳有入 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齿者骨之余也。
  口部经络  口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脾主口在窍为口。备化之纪其主口,手阳明挟口。足阳明上挟口。足阳明出于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冲脉络唇口。
  唇部经络  唇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其华在唇四白。督脉环唇。足阳明环唇。足厥阴环唇内。口唇者脾之官也。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项颈部经略  项颈 督脉之别上项。督脉还出别下项。足太阳下项。足太阳循项。手太阳循项。手少阳上项。足厥阴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足太阳从膂上出于项。足少阴系舌本,复出于项。足阳明之别上头项。足少阴之筋挟膂上至顶。手太阳之筋,支者循颈,出太阳之前。手阳明筋直者,从肩 上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冲脉上者出于颃颡。
  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系后出于项中。
  喻氏有言曰:不明十二经络,动手便错,况咽喉为关要之枢,故尤须明晰为要。兹于《类经》所集,咽喉、齿、唇、项、颈、口、舌诸经络附录于上,以备参考,庶临证不致茫然而无所措也。
  喉症白腐例言  一是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为喉科提纲挈领,专指属虚伤燥立言,故证治在于肺肾,重以养阴清润为主,缘因治验良多,阅历不爽,乃不揣固陋,互参而详辨之,俾患是疾者,咸登寿域焉。
  一凡病无不感于六气而是症亦然,缘六气之中,惟燥之治最难,况乎燥金之发于喉,白为尤难,故集中专论伤燥之虚而不及诸候之实。其余五气感发者,俱易于辨治,或表散辛温,或寒凉清降,以及吐下等法,随治自愈,安用哓哓致辩哉?一唯晓六淫之气为患,殊不知六淫之外犹有七情忧郁,郁久而为热,为内伤,值燥金之令而发者,或本质水亏,因嗜食辛辣炙 之味以致者。然则此二者,宜表散乎,宜清降乎,宜辛温吐下乎?抑又作为伤寒伏气乎,乃不于证之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属燥,详察而确别之,徒执一症名为空谈,何异风马牛之不相涉也。为人司命者,贵于临证识治,权变活泼为要,不在纷纷,徒以名目炫惑也。至于小儿,虽无七情忧郁,然每由先天不足,金水失养者,亦易于伤燥也。
  一伤寒伏气,考之诸书及《医学心悟》,名为肾伤寒,谓其非时暴寒伏于少阴,寒气抑郁,内格阳气,始初不发,旬日乃发,上行于咽门经会之处,寒热相搏而成,咽痛脉息微弱,后必下利,当以辛热药攻其本病,顺其阴阳,则水升火降而咽痛自己。按:此即少阴喉痹症也, 非喉白之属可知。若谓伏气,惟伏寒、伏暑、伏火、无容别辨,至于伏燥、伏风、伏湿,其义牵强矣。即如喻氏、陈氏大辟惊风二字命名之谬,其理可推,又何必穿凿命名,附会其说乎?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者,即此理也。
  一羌活,乃足太阳膀胱经药,直达肌表,于喉症非宜。且十二经中,惟足太阳膀胱之脉,上额交巅,络脑,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结于缺盆。不循咽喉则喉患,非太阳膀胱之属明且着。况喉白之属虚燥,尤非羌活所宜投也。喻氏曰:不明十二经络,动手便错,乃有以羌活为能事者,不论虚实,一见发热,动辄用之,只皆因平日不肯详细参审而随手写惯耳。殊不知其利害,以致贻误者多矣!一是症每误于不辨虚实,忘用表散寒凉者多。又因听信旁言指引,专科高明,遂遭固执之方之害者,更多也。
  一初起未服表散寒凉及升发攻下苦降药者,易治。虽属燥金,而肺肾未伤,只从本缓治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