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一均,即实用(夹钟均之)太簇(一)、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七律,则此调居第七,名为无射,实应黄钟(宋之无射,与唐之黄钟同高),故不曰无射宫,而曰黄钟宫也。
黄钟宫即琵琶之(下)凡字调,故杀声用(下)凡字(无射)也。
《宋史乐志》,大晟府言:”宴乐宫调多不正,如以无射为黄钟宫”,即指此调也。
琵琶之第七柱(七匀孔律?),为丝音之第八声,与散声相应,案第七柱得黄钟声,则宫弦散声为黄钟可知矣。)
[又案,一均但有七调,故律吕之名虽十二,而以纪调者,只用七律也。黄钟一均,除所用七律之宫声外,其太簇、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五律之宫声,则谓之“中管调”。)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
黄钟宫曲三:<粱州>、<中和乐>、<剑器>、
队舞大曲十八,黄钟宫曲一:<宇宙荷皇恩>、
曲破二十九,黄钟宫曲一:<采莲回>、
[案:教坊琵琶独弹曲破十五,有无射宫调<帝台春>一曲,当是黄钟宫,附载于此。)
小曲二百七十,黄钟宫曲十二:<菊花杯>、<翠幕新>、<四塞清>、<满帘霜>、<画屏风>、<折茱萸>、<望春云>、<苑中鹤>、<赐征袍>、<望回戈>、<稻稼成>、<泛金英>。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黄钟宫曲三:<倾杯乐>、<朝中措>、<三台>。
云韶部大曲十三,黄钟宫曲一:<中和乐>。
[案:《姜白石集》黄钟(之)宫有<齐天乐>一曲,此恐是正宫。
又自制曲无射(之)宫有<惜红衣>一曲,方是黄钟宫也。
《碧鸡漫志》,<虞美人>旧曲,近世转入黄钟宫。
又云,今黄钟宫 有<万岁乐>,
又云,今黄钟宫有<三台夜半乐>,
又云,今世所传<麦秀两歧>在黄钟宫,
又云,<河传唐>词存者二、其一乃今<念王孙曲>,属无射(之)宫。
又<凉卅>七宫曲,既有黄钟(之)宫,又有无射(之)宫,则所谓黄钟(之)宫者,皆正宫也。
又,(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无射(之)宫有<碎锦梁州歌头大曲>(诸部合),亦黄钟宫也。)
金院本<黄钟宫>十六曲:<快活尔缠令>、<出队子>、“(柳叶儿)、<侍香金童缠令>、<双声迭韵>、<黄鸯儿>、<降黄龙衮>、<降黄龙缠令>、<刮地风>、<整金冠令>、<赛儿令>、<神仗儿>、<四门子>、<闲花啄木儿第一>、<整乾坤>、尾。
元《中原音韵》,黄钟宫二+四章(本无宫字,今补入。)<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水仙子>、<寨儿令>、<神仗儿>(亦作煞)、<节节高>、<者刺古>、<愿成双>、<贺圣朝>、<红锦袍>(即<红罗袄>)、<昼夜乐>、<人月圆>、<彩楼春>(即<抛球乐>)、<侍香金童>、<降黄龙衮>、<双凤翘>(即<女冠子>)、<倾杯序>、<文如锦>、<九条龙>、<兴隆引>、尾声。
案:(元陶九成) 《辍耕录》黄钟宫曲十五章,
(明臧懋循)《元曲选》黄钟宫三十三章,与此不同。
《燕乐考原》卷三商声七调
《新唐书乐志》: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即商调)为七商。
[案:越调为黄钟(为)商,故以为首,(黄钟为「杀声」之越调、正宫、中吕调,虽皆为七商/七宫/七羽之首!然越角杀声并不为黄钟,亦为七角之首。何况《宋史》、《碧鸡漫志》….等,也并不以越调,而以大食调为首。《梦溪笔谈》且另以林钟角为首。故此说不成论据!)实商弦之第七声。)(第二商弦之第七声为黄钟,则空弦(第一声?)为太簇? (实应姑洗?))
《琵琶录》:入声,商七调──
第一运越 调,(亦以第七声为第一运。)
第二运大 石 调,(“石”《唐志》作”食”,下同。)
第三运高大石调,
第四运双 调,
第五运小 石 调,
第六运歇 指 调,
第七运林钟商调。
《辽史乐志》:二曰鸡识旦,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调。(鸡识旦,商声一均也。《隋志》以为即南吕声者,误也)。
《宋史乐志》:商声七调,曰大食调,曰高大食调,曰双调,曰小食调,曰歇指调,曰商调,曰越调。皆生于太簇。(大食调,太簇(之?为?)商也,故以为首,商弦第一声也。(何以太簇(之?为?)商,就须为七商首呢? 「皆生于太簇」者,当是以杀太簇之大食调为七商之首之谓也。)
《补笔谈》:燕乐七商:越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次序与《唐志》、《辽志》同)。
宋玉灼《碧鸡漫志》:七商,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