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不复乘也。牛放桃林之野,未不复服也。车甲衅而藏之于府库,示不复用也。于是废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然后天下知武王不复用兵也。祀乎是月堂项目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后诸侯知所以敬。坐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执醤而馈,执爵而酳,所以教诸侯之悌也。此四者,天下之大教也。夫武之久不亦宜乎?《诗》曰:“胜殷遏刘,耆定尔功。”言武伐纣而殷亡也。
第十四章
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明日袪衣请受业。《诗》曰:“敬闻命矣。”
第十五章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虽有旨酒嘉殽,不尝不知其旨。虽有善道,不学不达其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子夏问《诗》,学一以知二。孔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贤乎英杰而圣德备,弟子被光景而德彰。《诗》曰:“日就月将。”
第十六章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故太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尊师尚道也。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诗》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第十七章
传曰: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仁,斋戒不修,使民不时。天加以灾,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孔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矣!”弟子曰:“何谓?”孔子曰:“昔桀纣不任其过,其亡也忽焉。成汤文王知任其过,其兴也勃焉。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宋人闻之,乃夙兴夜寐,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岁,年丰政平。乡使宋人不闻孔子之言,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第十八章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朞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使戏之,曰:“九九足以见乎?”鄙人曰:“臣不以九九足以见也。君设庭燎以待士,朞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为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四方之士相导而至矣。《诗》曰:“自堂徂基,自羊来牛。”言以内及外,以小成大也。
第十九章
太平之时,民行役者不踰时,男女不失时以偶,孝子不失时以养。外无旷夫,内无怨女。上无不慈之父,下无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妇相保。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故天不变经,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动以雷电,润以风雨,节以山川,均其寒暑。万民育生,各得其所,而制国用。故国有所安,地有所主。圣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檝,以通四方之物,使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余衍之财有所流。故丰膏不独乐,硗确不独苦。虽遭凶年饥岁,禹汤之水旱,而民无冻饿之色。故生不乏用,死不转尸。《诗》曰:“于鑈王师,遵养时晦。”
第二十章
能制天下,必能养其民也。能养民者,为自养也。饮食适乎藏,滋味适乎气,劳佚适乎筋骨,寒暖适乎肌肤,然后气藏平,心术治,思虑得,喜怒时,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夫是之谓能自养者也。故圣人不淫佚侈靡者,非鄙夫色爱财用也。养有适,过则不乐,故不为也。是以夏不数浴,非爱水也。冬不频焬,非爱火也。不高台柎非无土木也。不大钟鼎,非无金锡也。不沉于酒,不贪于色,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为天下法矣。故用不靡财,足以养其生,而天下称其仁也。养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称其义也。适情辟余,不求非其有,而天下称其廉也。行成不可掩,息刑不可犯,执一道而轻万物,天下称其勇也。四行在乎民,居则婉愉,怒则胜敌。故审其所以养而治道具矣。治道具而远近畜矣。《诗》曰:“于鑈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者之至于晦也。
第二十一章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此明于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乎,故能成其私。”《诗》曰:“思无邪。”此之谓也。
第二十二章
传曰: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是则上失其道。上有道,是人亡矣。”讼者闻之,请无讼。康子曰:“治民以孝。杀一人以僇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否。不教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谳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踰,百仞之山,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