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漿水和半錢服之。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今天台山出一種草,名土常山,苗葉極甘,人用為飲香,其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亦涼,飲之益人,非此常山也。
雷公云:凡採得後,和根、苗。臨用時即去根,取莖并葉,同拌,甘草四兩,細剉用,拌水令濕同蒸。臨時去甘草,取蜀漆五兩,細剉,又拌甘草水勻,又蒸了任用,勿食木笋。
《衍義》曰:蜀漆,常山苗也。治瘧,多吐人。其他亦未見所長。此草也,慮歲久,人或別有異論,故預云。餘如《經》。
甘遂
江寧府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音癊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凌澤,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採根,陰乾。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陶隱居云:中山在代郡。先第一本出太山,江東比來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勝,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惡,蓋謂贋音雁偽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
《唐本》注云:所謂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療體全別。真甘遂苗似澤漆草,甘遂苗一莖,莖端六七葉,如蓖麻、鬼臼葉。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療癰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者良。亦無皮白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臺也。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京甘遂,味苦,能瀉十二種水腫,能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主皮肌浮腫。
《日華子》云:京西者上,汴、滄、吳者次,形似和皮甘草,節節切之。
《圖經》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今陝西、江東亦有之,或云京西出者最佳,汴、滄、吳者為次。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有汁,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又似和皮甘草。二月採根,節切之,陰乾。以實重者為佳。又有一種草甘遂,苗一莖,莖端六七葉,如蓖麻、鬼臼葉。用之殊惡,生食一升,亦不能下。唐注云:草甘遂即蚤休也。蚤休自有條。古方亦單用下水。《小品》療妊娠小腹滿,大小便不利,氣急,已服豬苓散#16不差者,以甘遂散下之。太山赤皮甘遂二兩,搗篩,以白蜜二兩,和圓如大豆粒,多覺心下煩,得微下者,日一服之。下後還將豬苓散,不得下,日再服,漸加可至半錢匕,以微下為度,中間將散也。豬苓散見豬苓條。
雷公云:凡採得後去莖,於槐砧上細剉,用生甘草湯、小薺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漉出,於土器中熬令脆而用之。
《肘後方》: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豬腎一枚分為七臠,入甘遂於中,以火炙之令熟,一一#17食至四五,當覺腹脅鳴,小便利。
《楊氏產乳》:治腹滿,大小便不利,氣急。甘遂二分為散,分五服,熟水下,如覺心下煩,得微利,日一服。
《衍義》曰:甘遂,今惟用連珠者,然《經》中不言。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
白斂
滁州
味苦、甘,平、微寒,無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下赤白,殺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崑崙。生幾#18山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暴乾。代赭為之使#19。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乾。生取根搗,傅癰腫亦效。
《唐本》注云:此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藥,殊不似白芷。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蔓生,枝端有五葉,今所在有之。
《藥性論》云:白斂,使,殺火毒,味苦,平,有毒,惡烏頭。能主氣壅腫。用赤小豆、菵草為末,雞子白調塗一切腫毒,治面上疱瘡。子:治溫瘧,主寒熱,結壅熱腫。
《日華子》云:止驚邪,發背,瘰癧,腸風痔瘻,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
《圖經》曰:白斂,生衡山山谷,今江淮州郡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二月、八月採根,破片暴乾。今醫治風,金瘡及面藥方多用之。濠州有一種赤斂,功用與白斂同,花實亦相類,但表裏俱赤耳。
《聖惠方》:治丁瘡,以水調白斂末傅瘡上。
《外臺秘要》:《備急》治火湯灼爛,用白斂末傅之。
《肘後方》:治發背,白斂末傅并良。
《衍義》曰:白斂、白及,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須而行。
青葙子
滁州
青葙子味苦,微寒,無毒。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惡瘡疥虱,虛#20蝕,下部□瘡。子名草決明,療唇口青。一名草蒿,一名萋蒿。生平谷道傍。三月採莖葉,陰乾。五月、六月採子。
陶隱居云:處處有。似麥柵花,其子甚細。後又有草蒿,《別本》亦作草藁。今生#21